社论:完善金融对实现“双碳”目标的政策支持
因能源转型对中国经济意义重大,近期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在加码,金融领域的相关政策也在陆续出台,备受关注。
央行近日宣布,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
按照设计,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提供碳减排贷款,贷款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发放碳减排贷款后,可向央行申请资金支持。央行按贷款本金的60%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金融机构需向人民银行提供合格质押品。
为了甄别信贷资金流向,确保支持工具精准流向绿色发展领域,央行还要求金融机构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时,需提供碳减排项目相关贷款的碳减排数据,并承诺对公众披露相关信息。
有机构测算,这一新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预计每年能为相关行业增加万亿元的优惠信贷规模。据《2021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2021年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4.78万亿元,同比增长27.9%,前三季度增加2.74万亿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合计占66.9%。假设2022年绿色贷款增长30%,可推测2022年具有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将增长2万亿,60%的资金支持,意味着碳减排支持工具超万亿。
其实,决策层对金融支持碳减排的政策安排是系统性的。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要“实行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专项政策”,本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亦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完善政策机制,积极发展绿色金融。
具体政策层面,还将继续扩大绿色债券规模,完善绿色分类标准。截至目前,我国绿色债券的存量规模已接近1万亿元。央行行长易纲此前称,已会同国家发改委、证监会联合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绿色债券的标准已得到统一,并计划与欧盟有关部门共同发布“中欧绿色金融共同分类目录”,促进绿色资金跨境流动和分类标准协调一致。
此外,发挥资本市场对企业直接融资的积极作用也是题中之义。早在年初国务院就发文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上市融资,今年以来绿色产业企业在实施注册制的科创板、创业板上市数量也明显高于往年。
另一个值得重视的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今年7月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市。虽然我国是全球碳排放权最大供应国,碳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市场交投并不活跃,离建设一个成熟的碳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要充分发挥碳市场在碳减排过程中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价格发现的作用,加强对全国碳市场的金融支持必要且紧迫。因为从国际上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完善,是市场化推动“双碳”目标实现不可或缺的力量。
应该说,包括碳减排支持工具在内的金融支持政策,通过增量资金支持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和建设,可以引导金融机构和企业更充分地认识绿色转型的重要意义,鼓励社会资金更多投向绿色低碳领域,助力国家能源安全保供和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