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利康的中国创新:“把一件事做到底”
阿斯利康正在加快引入创新药物,以填平中国和全球市场的差距。
11月6日下午,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管理局与阿斯利康中国携手,共同推进肿瘤、罕见病创新药品加速引进、开展中国互联网医院发展模式研究的合作。
除了引进更多药物入华,同样重要的是阿斯利康持续构筑的本土创新和研发能力。耕耘中国市场28年时间的阿斯利康,进入了本土研发的新时代。阿斯利康的全球研发中国中心,已成为其全球研发体系不可或缺的板块。
“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深度参与阿斯利康的全球新药研发,从研发管线布局、研发策略制定,到全生命周期产品开发和上市,覆盖肿瘤、呼吸、免疫等广泛疾病领域。”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总裁何静表示。
在自主研发之外,阿斯利康在全球十多个国家还在布局创新生态网络,其创新网络在中国大陆的落地项目就是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iCampus)。此外,其他跨国药企也在积极开展多元化的创新合作模式,与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生物科技公司等合作发现新技术和新疗法。比如强生在上海落成JLABS, 是强生第一个在北美以外建立的孵化器,提供高效灵活的创新平台;诺和诺德则在华建立INNOVO平台,与本土科研机构与初创企业协同创新。
药审改革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市场的创新生态正在建立起来。阿斯利康在跨国制药企业中,对中国市场的理解是比较深刻的。它的举措,可能意味着跨国药企在中国发展的新趋势:把研发这件事做到底。
“1到无穷大”的阶段
今年的10月初,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在上海静安启用。早在2007年,阿斯利康就在中国投资建立了中国创新中心,此后则于2013年设立中国新药研发部,并在2019年宣布将其中国新药研发部升级为全球研发中国中心。
“从刚开始没有本地化团队,发展到部分开发功能的开发团队,再到现在覆盖整个新药开发全功能的中国中心。在过去几年里,研发中心完成了从0到1的转变。那接下来就是要进入1到无穷大的发展阶段。”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总裁何静对媒体表示,“我们希望将来成为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认可的创新药物研发领导者,这就是我们研发中心的使命,科学驱动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为中国患者服务。我们希望自己是一个创新的研发组织,不断借助于全球科研体系网络,通过阿斯利康全球研发能力,更快将创新药带给中国患者。”
在大型跨国制药企业中,阿斯利康与中国市场的纽带尤其紧密,它全球销售收入的20%以上来自中国市场。这一比例远高于大部分跨国企业。生产能力和销售能力之外,阿斯利康现在更加重视在中国本土的研发和创新能力了。
“研发中心跟其他平台就好像是乐高积木搭在一起,需要默契配合和互相支持。站在研发中心的角度上来讲,我希望通过和各种平台合作,帮助我们更深更广地触及中国的创新。如果根本就不知道中国的创新在哪里、中国的创新是什么,那根本谈不上创新的利用和落地了。”何静表示。
此前,阿斯利康中国市场的研发主要是跟随其全球研发团队的步伐,今后则有望加强对疾病生物学特征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在中国真正地做到同步研发,从早期就参与进去,挖掘中国的独特机会。
与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一起启用的,还有上海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上海iCampus)。iCampus这一产业园区方式由阿斯利康和当地政府联合推动,最早的中国园区位于同处长三角地区的无锡市。此后,它逐步在其他城市推广开来,而每个城市的里的iCampus关注的领域会各有侧重。上海iCampus重点聚焦医药研发创新,医疗人工智能及数字化领域。
这个园区位于上海静安区的盈凯文创广场,它被阿斯利康作为医药领域创新创业的聚集地:既为入驻的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同时为其提供发展的产业生态空间。通过阿斯利康在全球布局的生命科学孵化平台网络,上海iCampus可以通过平台的优势,不断引入海内外创新企业入驻,与创新机构建立合作,从而为阿斯利康的自主研发提供更多合作伙伴,加速研发赋能。今年进博会上,上海iCampus就迎来了首批入驻企业,星亢原、浩煜和嘉华药锐,还和Slush China达成了战略合作签约。
“把一件事情做到底”
过去六年间,中国医药审批制度改革,为跨国企业实现国内和国际的同步研发打开了大门。
医药审批改革起步于2015年。当年的8月份,国务院印发《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明确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此后一系列政策陆续出台,改革成果越来越深化,极大促进了中国医药创新发展。
何静认为,现在医药研发蓬勃发展的状况非常大程度上是受益于药审改革。比如,“临床试验60天的默示许可审批制度已经非常清楚地落在实处,今年前九个月的审评平均时间是九个月,这是非常快的速度。同时我们也看到,临床试验数量的曲线仍然是上升的。监管不再是跨国药企在中国开展同步研发的一个限速因素.”
医药产业创新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从创新的成果来看,美国占据全球的主导地位,欧洲紧随其后,亚洲的日本同样是医疗领域的创新大国。而中国现在走在了正确的路上,不过当下的创新性成果还有限。
中国医疗领域创新的瓶颈也很明显。比如,老生常谈的人才缺乏问题,具有国际视野的研发人才仍然处于短缺状态。“所有的这些瓶颈问题,也恰好反映了医药研发处在曲折中发展的上升期,相信未来都将得以解决。 ”
有数据显示,跨国创新药企目前在华已经设立了25个研发中心,每年在华研发投资超过120亿元。 中国研发中心成为跨国药企全球创新药研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中国培养了大批本土 研发人才。
“想要获得具有临床价值的科研成果,需要国家整体科研能力的提升。从科研能力的提高,进而转化为成果,这个过程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药物研发一定要能够耐得住寂寞,然后去把一件事情做到底。”何静评价说。
何静观察到,中国本土已经有很多耐得住寂寞、潜心钻研科学的公司在新技术、新靶点方面的探索。国内创新的科学原创性“在迅速接近,达到阿斯利康全球的标准。”
阿斯利康代表了一种发展的趋势,即跨国药企中国研发从以注册新药实现上市销售为目的转变为与全球先进地区同步开展研发的创新基地。改革让中国早期就融入全球研发过程之中,令跨国企业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步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