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国内玉米种子半壁江山的张掖,被疫情按下了“暂停键”

“你看,这都是催着让发货的(经销商)。”盯着桌子上不停响起的手机号码,李军营又开始发起了愁。

作为张掖一家种子公司的老板,往年,李军营发愁的是如何把玉米种子卖出去,而今年,他发愁的却是如何尽快把困在张掖育种基地的玉米种子运出来。

由西安、银川等地逐渐蔓延至张掖的新冠疫情,让张掖市的疫情防控,骤然升级,这不仅改变了张掖人的行程与计划,也打乱了包括李军营在内的张掖市几十家育种公司的玉米种子上市营销规划。

“暂停键”

张掖,因汉武帝时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名。作为甘肃省的一个地级市,这座位于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交汇的河西走廊中部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商贾重镇和咽喉要道,素有“塞上江南”、“金张掖”之美誉。

但这座历史名城,最近却颇受疫情困扰。

10月20日,张掖市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战时指挥部办公室紧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张掖市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称,近日,陕西西安市报告外省游客核酸检测阳性病例7例,宁夏银川市新增1例外省返银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兰州市城关区通报新增核酸检测阳性病例6例,贵州遵义市、湖南长沙市各确诊1例核酸检测阳性病例,其活动轨迹均涉及我市甘州区。

多名核酸检测阳性病例均与张掖有关,让这座位于位于河西走廊上的城市的疫情防控进一步升级。

与之相伴的是,李军营发现,往日繁忙的运输玉米种子的车辆,也随之停运了,焦急如焚的他,先后联系多家物流公司、火车站与快递公司,得到的答复都是,没有当地农业部门与卫健委的联合签发的通行手续,车辆就无法上路运行,更不可能将种子运到外地。

“在种子发运的关键时刻,我的200万斤种子却被迫按下了暂停键!”李军营向第一财经记者抱怨称,这将对即将启动的国内玉米种子销售与运营产生较大影响。

“如果你了解张掖在中国玉米育种界的地位,你就知道我说这话,绝不是危言耸听。”李军营说,张掖地处河西走廊核心片区,由于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热条件优越,最终成为国内外种子公司制种玉米的最佳优势区,其中,仅张掖市下辖的甘州区,平均每年就生产玉米种子3亿公斤,产值达25亿元,占全国大田玉米用种量的40%以上,而整个张掖市,每年的育繁种子数量,则占有全国近乎一半的市场份额。“相当于,全国每两粒(玉米)种子,就可能有一粒产自张掖。”

张掖市种子行业协会的一份资料则显示,张掖的玉米制种面积高达100万亩,品种组合400多个,年产优质杂交玉米种子4.5亿公斤,可以满足全国2亿多亩大田玉米的生产用种。目前,全市从事玉米种子生产经营的企业有近70家,由种子产业直接带动就业人员达1万人次,辐射带动就业超过15万人次,包括美国先锋、德国拜耳、法国利马格兰等在内的世界种业巨头均在张掖设有育种基地,2011年,“张掖玉米种子”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国内唯一的农作物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3年7月,张掖市被认定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

库存种子大涨

往年这个时节,是张掖市玉米种子成熟之后的销售预热期,这些种子被采摘后,会在种子公司经过脱皮、封包等程序后进行装袋,最后再由分散在全国各个角落的玉米种子经销商,发售给全国各地的玉米主产区的农民。

但今年,由于张掖突发疫情,原本应该发货给经销商的种子,被迫滞留当地,这直接造成一些区域的终端经销商无种子可售。

李军营在张掖的种子公司,今年丰收了200万斤玉米种子,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这批种子有望给他带来1200万元的销售额,但目前,由于种子无法运出,一些不愿继续等待的经销商,已经开始抛他而去。

“周口的一个经销商,给我打了好几个电话,因为我一直不能发货,他已经在河南当地重新洽谈了一个种子公司。”李军营说,每年的种子市场就那么大,你手里没货,不代表你的竞争对手也没货,实际上,由于去年玉米种子销售行情不好,河南有不少种子公司手里都压了很多去年的种子,按照正常的市场逻辑,伴随着新种子入市,库存种子是卖不上价的,但今年,由于大批种子公司的新种子滞留张掖,导致这些库存种子的价格竟然也开始水涨船高,从两个月前的每斤三四元钱,一路飙涨至6元/斤。

新种子运不出、卖不掉,老种子却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包括李军营在内的张掖市多家种子公司老板,终于按耐不住,他们找到张掖市农业农村部门,希望尽快拿出方案,当地又很快将此反馈给了甘肃省农业农村厅。

10月29日,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又为此专门给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上呈了一份名为《关于疫情防控期间保障种子加工调运有关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下称“汇报”)。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针对张掖市部分种业企业反映玉米种子运输受阻等问题,我厅高度重视……”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在上述汇报中称,目前,当地正在加紧办理“防疫保障快速通行证”,并通过多种渠道协调办理种子调运“通行证”,以确保市场销售环节急需紧需农作物种子调运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