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诊疗提升服务水平,以患者为中心才是未来发展方向

10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下称《细则》)。

业内期盼已久的互联网诊疗监管政策终于落地,相比2018年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等三大文件更为细化。

《细则》涵盖了对医疗机构、人员、业务、质量安全等方方面面的监管,并明确了监管责任。

“医疗机构应当明确互联网诊疗的终止条件。患者病情出现变化、本次就诊经医师判断为首诊等,接诊医师应当立即终止互联网诊疗活动,并引导患者到实体医疗机构就诊。”《细则》延续了以往政策的要求,继续强调只能进行复诊和不能首诊。

具体来看,《细则》要求,人工智能软件不得冒用、替代医师本人接诊;加强药品管理,禁止统方、补方等问题发生。医疗卫生人员的个人收入不得与药品和医学检查收入相挂钩;医疗机构自行或委托第三方开展药品配送的,相关协议、处方流转信息应当可追溯;互联网诊疗病历记录按照门诊电子病历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诊疗过程中的图文对话、音视频资料等应当全程留痕、可追溯,并向省级监管平台开放数据接口,保存时间不得少于15年等。

根据易观分析统计显示,2019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为1336.88亿元,较2018年环比增长35.6%。2020年受疫情影响,市场规模将达2000亿,市场增长达46.7%,达2015年以来最高增速。互联网诊疗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但此番《意见稿》的出台,可以看出监管层释放的明确信号,就是以问题来解决问题,进一步规范互联网诊疗,促进互联网诊疗服务健康发展,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线上线下一体化,以患者为中心

一段时间以来,出现了部分互联网诊疗平台披着“互联网诊疗的外衣”,将AI技术用于降低人工成本以及营销的工具,另外在部分平台上还出现了医生账号被出租,兼职者接诊等行业乱象。

针对此情况,《细则》对AI技术在互联网诊疗中的应用作了明确要求,要求AI不能替代医生接诊,互联网问诊,必须由医生本人接诊,让互联网诊疗服务回归本质。

《细则》第十二条、十三条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对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医务人员进行实名认证,确保医务人员具备合法资质;医师接诊前需进行实名认证,确保由本人接诊。其他人员、人工智能软件等不得冒用、替代医师本人接诊。各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当负责对在该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的人员进行监管。”

并且《细则》第十四条也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将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医务人员信息与省级监管平台共享,包括身份证号码、照片、相关资质信息、执业地点、临床工作年限等必要信息。省级监管平台应当与医师、护士电子化注册系统对接,药师信息应当上传监管平台且可查询,有条件的同时与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对接。

医疗机构应当对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医务人员建立考核机制,根据依法执业、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德医风、满意度等内容进行考核并建立准入、退出机制。

无疑此次监管层释放的信号就是,医疗机构要做到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诊疗与实体机构提供的诊疗服务做到最大限度的“同质”。

以平安健康为例,在平安健康平台开展疾病诊断、药品处方开具、病例书写等诊疗行为的接诊医生均取得了相应专业资质,并在公司互联网医院完成执业注册/多点备案。

目前,平安健康有约2000名成员组成的自有医疗团队,AI智能工具仅作为医生的“导航仪”,在医疗服务中进行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提升了患者相关信息收集的效率,为医生开展工作提供更多的知识赋能,在分诊导诊中也起到较为有效的作用,最终为医患提供精准匹配的桥梁。

遏制“以药养医”线上化

“以药养医”线上化、过度用药也是行业早期发展过程中暴露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卫健委主任马秀珍曾在其政协提案中表示,药品销售收入对于一些商业互联网医院是重要利润来源,由于缺乏监管过度用药行为的动力,可能会出现激励医生多开药,甚至和制药企业合谋推动拉升网上药品销量,导致过度用药。

“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应当严格遵守《处方管理办法》等处方管理规定,加强药品管理,禁止统方、补方等问题发生。医疗卫生人员的个人收入不得与药品和医学检查收入相挂钩。”此次《细则》第二十一条对互联网医疗机构提出明确要求,坚持线上医药分开,遏制“以药养医”线上化,避免过度用药。

据了解,平安健康等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的医生收入主要分为基本薪资和绩效薪资,绩效薪资主要从医生服务患者数量、患者满意度评价、医疗服务质量等角度进行考核。

前不久平安健康举办的投资者开放日活动强调,将充分融合HMO+家庭医生会员制+O2O模式,为用户提供有温度的医疗健康服务。其中,家庭医生会员制以“1个家庭医生+5大专业服务+1个会员健康档案”为核心内容,按需为用户匹配健康管理、亚健康管理、疾病管理、慢病管理、养老管理五大场景的资源,帮助每个用户生成一个覆盖其全生命周期的会员档案,协调安排贯穿线上到线下的医疗健康相关服务。其盈利模式为“会员制收费+增值服务收入”,充分尊重医生的专业价值,让医生专注于为用户提供医疗健康服务。在医疗资源的需求与供给本身存在失衡、医疗资源未被得到很好利用、医疗服务不连续,缺乏整合、常态化医疗服务并不能很好地予以满足高净值群体的需求情况下,家庭医生会员制为多层次需求人群提供差异化补充,实现社会医疗资源的提升。

HMO模式强调保险与医疗健康的深度融合,通过为高质量的金融/保险用户提供更强协同性、更高价值的医疗健康服务产品和全生命周期服务,搭建医疗产业链中供给方与支付方之间的桥梁,实现商业模式闭环。

此外,平安健康将持续完善线下医疗健康服务网络,充分将海量的线上资源与线下有影响力的医院、医疗健康机构进行O2O对接,实现线上线下全流程打通,不断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水平,以用户的健康为中心,构建专业医患沟通的桥梁。

规范发展、高质量发展是互联网医疗行业生存的关键,也是未来的方向。

此次《细则》发布后,业界认为,《细则》将原本模糊、混淆的互联网医疗概念清晰厘定,亦划清了医疗、医药和技术服务之间的边界,使得“医归医、药归药、AI归技术”,推动互联网医疗行业形成三条细分赛道。

当下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外部环境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促使人们对医疗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在互联网诊疗监管不断规范下、外部环境助推下,未来中国互联网+医疗的渗透率也将不断提高。

关键词 平安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