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频频破发,打新怎么打? | 市场观察

IPO询价市场化改革后,“打新神话”破灭给投资者又上了一课,未来A股的新股市场特征,会不会跟海外市场进一步靠拢?

业内人士认为,除了定价规则以外,近期新股破发有市场热度降低的因素,但中长期来看,一二级市场折价仍会存在,大面积破发不会持续,投资者需要对企业基本面和产业政策有更深入理解,不同行业的新股表现也会分化。

10月22日至10月29日期间,A股市场连续6个交易日出现新股上市首日破发,共涉及8只股票,均来自注册制板块,其中5只新股来自科创板、3只新股来自创业板。这些新股均是按照询价新规完成询价定价的。

部分业内人士看来,IPO询价市场化改革已初显成效,“抱团压价”情况有显著改善,前期存在问题基本解决,机制优化取得阶段性成效。传导到二级市场,市场博弈加大,出现阶段性破发现象,终于破解了“无脑打新”的长期异象,发行询价逐渐回到了正常轨道。

在新股频频破发的同时,近一段时间内IPO发行上市家数相对较为集中。10月份以来至今(16个交易日),A股市场共有32只新股上市,其中10月22日至10月29日期间,有15只新股上市。

华南某投行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近期已经上市的新股比较多,未来预计买卖双方的定价博弈会变得更激烈,短期内的新股破发情况会持续一段时间。不过预计第四季度继续上市的新股数量比较有限,有些企业是因为监管要求补充完整年报后再上市,上市时间比企业原计划可能要晚一些,预计经过2021年年报审计后,下一个新股上市热潮要从明年3月后才重新开始。

华鑫证券分析师严凯文表示,新股的发行状况是当下市场融资能力及火热程度的映射,在流动性边际收紧时,新股发行也将承压,10月以来,受市场整顿量化类资金及宏观流动性收紧预期影响,A股成交量从1.5万亿元回落至1万亿元左右,流动性边际收紧催化本轮新股大面积破发。

严凯文预计,未来分化将持续,研究定价能力是关键。复盘本轮发行潮,实际上自去年开始,新股的发行状况已逐步出现分化,该状况在今年加剧:有200余只新股在上市五日后的收盘价格低于首日收盘价,在二级市场炒作次新股的资金缺乏“赚钱效应”。二级市场热情降温、叠加新股发行中枢上移及流动性边际收紧,钟摆效应导致本轮新股大面积破发。具体行业来看,养猪行业和地产产业链近期基本面不理想,拖累相关次新股的表现。

“新股破发给投资者上了一课。”博大资本非执行主席温天纳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宏观面来看并没有太多收紧的信息,但无论是港股还是A股来看,都有次新股集体破发的情况,整个投资市场流动性需要恢复。预计只有当二级市场和一级市场都没有太多负面消息的情况下,二级市场有所恢复后,新股表现才会更理想。现在国家对不同产业都有一定不同政策,部分新股现有的破发是可以理解,新股市场并不是“必赢”,未来投资者对产业政策和企业微观基本面都要有深入研究。

香港市场一位资深私募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IPO市场化程度更高的海外市场,包括美国、欧洲、香港等,用较长时间维度衡量,比如大约三年或者五年,IPO企业的股价表现收益大部分是跑输大盘指数表现的。这主要是因为IPO集中挂牌,融资额比较高的时候,市场整体也是较为狂热的高位。具体策略来看,各地市场的IPO都是可以认购的,理性的做法来看,大部分投资者都要在上市当天,或者一周内套现。

严凯文认为,复盘历史来看,流动性是破发潮催化因素。自1991年A股开市至今,出现了七轮新股破发潮,分别发生在2004年6月到8月、2007年10月到2008年10月、2010年1月到2月及5月到7月、2011年1月到2012年1月、2012年3月到9月、2018年2月到10月,均出现在市场情绪不佳、流动性趋紧时。在钟摆效应回落后,市场将会寻找到新的博弈位置,新股大面积破发不会持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一二级市场折价仍会存在。

关键词 新股破发 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