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旺季不旺,以补贴“救市”能有效吗?

房地产行业的“金九银十”没有如期到来。随着市场情绪持续走低,企稳楼市、微调“救市”的声音开始出现。

有媒体报道称,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下称“中房协”)预计于10月15日召集部分房企在京开座谈会,近日已有企业接到通知。对于会议内容,一位消息人士表示,可能是近期市场有些动荡,有些房企比较困难,这次会议听听房企意见,摸下底。据了解,此次会议的与会人员级别在副总裁以上。

紧接着,地方房地产协会也开始响应。10月11日,据成都市房地产业商会消息,将于14日召开当前房地产市场运行新情况、新问题交流会,主要针对企业实际经营运行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今年9月,“旺季”光环的加持,没有扭转楼市继续下探的局面。随着销量转差,叠加房贷放款慢、政策持续偏紧,房企回款压力进一步加大,多地土地市场也接连遇冷。

9月底,央行罕见三天两提房地产。“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被业界视为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的信号。

有分析人士称,上述中房协座谈会召开恰处于房地产金融工作座谈会后,充分体现了行业组织高度关注房地产市场和企业风险。

“各地继续大力度加码调控的可能性明显降低,政策微调预调的空间已打开,部分城市按揭贷款额度和放款时间、房贷利率、限签等政策均有微调的可能,但稳预期效果仍需时间兑现。”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研究副总监陈文静称。

旺季疲软

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40个被监测典型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2200.8万平方米,为2015年以来最差“金九”。从增速来看,9月环比下降5.7%,同比延续了连续4个月降幅扩大趋势,大跌32.8%。

在楼市“最火热”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如宁波、合肥等热点城市,虽然房价变动不大,但成交量已明显缩水。上述报告显示,徐州、淮安、金华和宁波1~9月成交面积累计同比降幅分别达到22%、21.9%、16.4%和10.1%。

在珠三角地区,据中指数据监测,2021年三季度,其代表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同比下降43%,较2019年同期下降16%,降幅均明显高于50城整体水平。其中惠州、东莞等城市成交面积同比降幅均超50%,市场已进入调整周期。

即便是在被房企寄予厚望的国庆“十一”假期里,房地产市场也整体延续9月的低迷态势。根据中指数据CREIS,今年国庆期间(10月1日~7日),包括一线城市在内的15个重点监测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较去年同期下降达33%,其中,二线、三四线代表城市降幅均超四成。

业界普遍认为,三季度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楼市政策继续收紧,叠加信贷紧张,是市场情绪回落的主要原因。而房企“以价换量”、近期市场上房企负面新闻频出等因素,则让购房者持币观望的心理更甚。

据不完全统计,自7月22日中央重申“房住不炒”、明确紧抓房地产金融关键环节,为下半年房地产政策调控明确定调以来,截至9月底,已有超30个城市累计发布超70条调控政策。10月8日,东莞市住建局发布《关于建立二手住房交易参考价格发布机制的通知》,至此,出台二手房成交指导价格或进行价格核验的城市规模至少已达13城。

一边是融资环境的持续收紧,一边是市场情绪的不断回落,各地房企相继进入“以价换量”阶段,房价拐点开始出现。据国家统计局数据,8月份,房价上涨的城市数量继续减少,新房和二手房市场中,房价上涨的城市数均降为年内最低数。

但同时,岳阳、长春、唐山等十余座城市却相继出台“限跌令”,堵上了房企指望靠大幅降价来维持销售业绩的退路。

多地“救市”

为防止楼市从过热转向过冷,中央和地方企稳楼市、微调“救市”的声音开始出现。

9月底,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房地产金融工作座谈会。会议要求,金融机构要按照法治化、市场化原则,配合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同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

“房贷政策最紧时期已过,接下来是优化,避免超调。”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称,当前,从全国来看,新房、二手房的贷款一律收紧,很多银行二手房贷款甚至停了,造成“卖一买一”局面,购房者改善型需求释放受阻,楼市量价齐跌,这不利于楼市稳定,也会误伤刚需群体。

9月底至今,广州、佛山等地的部分国有大行和股份行开始下调房贷利率,部分地区银行放款的速度也出现提升。“目前,广州房贷按揭利率已经开始下行,这就是一个信号。因此,对于热点城市来说,四季度(信贷)下跌的幅度可能会收窄放缓。”李宇嘉称。

但伴随各类调整政策叠加购房者“买涨不买跌”的心态,市场观望情绪仍在增加,而房企通过销售加快回款、打通现金流的策略,也面临执行压力。

“目前,房企面临销售和融资的双重压力。”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总监严跃进称,销售上,房企面临销售数据持续下滑风险。从城市层面看,多个城市出现了新房交易连续4个月环比下滑的现象。从企业层面看,9月份部分房企销售金额数据首次弱于去年同期水平。

同时,房企融资困难仍难缓解。严跃进指出,当前,除商业银行贷款或有微调以外,其他包括信托、公司债等融资端普遍收紧。此外,在房企信用下降情况下,银行信贷能否“雪中送炭”依然面临不确定性。

上述背景下,地方楼市微调放松的信号开始传出。

10月10日,哈尔滨市住建局联合多部门制定《关于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包括给予符合条件人才购房补贴、放宽二手房公积金贷款房龄、提高房企监管资金返还额度以减轻流动资金压力、降低土地增值税预征率等十六条、供需两端“救市”内容。

从上述“哈十六条”来看,供给端纾困是政策的重点。李宇嘉表示,近期,房地产行业信用风险事件频发,让供给端的资金链面临空前的压力。而当这种压力与信用风险事件形成反馈和循环,会造成大面积的烂尾和小业主维权。

“像哈尔滨这种土地流拍率高、新房和二手房价格连续多月下降的城市,调整政策在情理之中。‘十六条’新政中,预售条件放宽、预售资金监管放松、土增税预征率下降、延长购地资金缴纳时序等,都是这种思路。”李宇嘉说。

而在需求端,发放购房补贴成为多个“救市”城市的共同选择。

10月11日,宁波市奉化区人社局发布《宁波市奉化区人才购房补贴申请公告》,称为切实解决人才住房保障问题,研究决定启动人才购房补贴申请工作,符合条件的大专学历或初级职称人才,可获最高8万元购房补贴;符合条件的本科、硕士、博士可获购房补贴分别为16万元、20万元、40万元;而通过奉化申报入选或全职新引进的国家级人才,最高可获100万元补贴。

此前,长春、沈阳、哈尔滨都曾出台类似政策。

严跃进认为,随着楼市转凉,出现了新的风向,后续预计更多城市会跟进补贴类政策,尤其是去库存压力和房企经营压力较大的城市。

楼市政策将迎来“拐点季”?

在中央和地方相继释放出稳市场、稳预期的信号后,市场上对于“楼市松绑”的讨论也开始增加。

展望四季度,严跃进认为,可以定义为房地产政策的“拐点季”。具体可以体现为三点。第一,从市场层面看,将从“防范过热”转变为“防范过冷”。第二,从企业层面看,将从“加大约束”转变为“加大支持”。第三,从金融层面看,将从“防范金融泡沫”转变为“防范债务风险”。

“预计10月下旬开始各类宽松政策有望陆续出现,充分体现特殊时期稳市场、稳企业、稳信心的导向。”严跃进称。

不过,李宇嘉则认为,当前,在楼市调控上,并没有边际宽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他指出,近期,业内感到“阵阵凉意”,甚至有一点悲观,主要原因是楼市开始下行,龙头房企出现债务问题,增加了不确定性,而业内却早已习惯了“拿过去时的楼市盛景来比较”。

从基本面上,克而瑞数据显示,百城库存周期由7月末的11.84个月上涨至8月末的12.99个月,三四线城市的去化周期增加,但也低于18个月的警戒线。

“调控政策这么紧,资金面史无前例地紧缩,还能有这么大的涨幅,可见房地产这个行业穿透了无数周期,自有其强大的韧性,自有其强大的承压能力。”李宇嘉称。

在他看来,当前房地产的问题,只是局部问题,不是全局问题;只是开发商层面、部分城市的问题,销售终端并无问题,也没有上升到系统性风险的层面。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 吴斯旻

关键字

房地产救市商品房房企

相关阅读

花样年意外违约,房企压力传染?丨港股直通车

地产企业花样年10月4日宣布,未能如期偿还约2.06亿美元的优先票据。

10-06 09:03

多城第二批集中供地落幕 土地市场明显降温

09-28 07:02

中国恒大一度涨超30%,房企信用风险发酵下有哪些机会?

机构称,个别房企的风险事件短期内会对板块的市场情绪造成一定影响,但风险不会蔓延至整个行业。

09-23 14:11

从一猴难求到有价无猴:猴哥身价10万,科研单位直呼用不起

当前实验猴短缺最大的问题,就是猴子的种群。

必读09-07 22:22

人工智能背后的“人工”:数据标注时薪缩水一半,欠薪高发

AI数据标注员,这是一个需求庞大却又曾备受争议的职业。

必读2020-11-25 21:10一财最热
  • 广告联系
  • 订阅中心
  • 法律声明
  • 关于我们
  •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 国家网信办举报中心
  • 上海互联网举报中心
  • 友情链接
沪ICP备14015572号-2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80001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沪备2014002沪公安网备31010602000015号
版权所有 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意见反馈邮箱:yonghu@yicai.com客服热线:400-606010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60101转6
技术支持 上海第一财经技术中心技术合作:直播合作:百视通
  • 第一财经
    APP

  • 第一财经
    日报微博

  • 第一财经
    微信服务号

  • 第一财经
    微信订阅号

  • 第一财经
    VIP APP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