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机链到汽车链 蓝思科技新赛道瞄准万亿市场蓝海

新能源汽车是被视为下一代手机级别的工业产品,并且汽车产业都在向互联网化、智能化这两个方向发展,再加上相应的移动计算场景的交集,因此最具有经验和积累的就是手机供应链。

在行业热议传统车企的“诺基亚时刻”是否到来的时候,作为颠覆诺基亚时代的智能手机厂商供应链们已经接连闯入这一行业。

以蓝思科技为例,作为一家深耕消费电子赛道的企业,五年前开始,蓝思科技开始深度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通过在已有的消费电子用防护玻璃相关专利积累和技术基础上积极创新,快速抢占细分市场,跻身特斯拉全球一级核心供应商。

在蓝思科技近日公布的最新的2021年半年度报告中,该公司业绩持续增长,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37.41%,其中包含汽车业务在内的“大尺寸防护玻璃”产品营业收入为30.12亿元,同比增长29.35%,占总营收14.08%。

对于未来发展方向,蓝思科技将自己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目标定位为“为新能源汽车客户提供一站式汽车电子服务及解决方案”。在其将近150亿元的定增项目中,蓝思更是将其中的45.31亿元,近三分之一资金投入了车载玻璃及大尺寸功能面板项目,显然,新能源汽车业务已经上升到蓝思科技的战略层次高度。

汽车赛道开启新阶段

从中小尺寸防护玻璃到大尺寸防护玻璃,从手机部件到汽车零部件,从细分赛道到“一站式服务”供应商,蓝思科技的业务布局正在呈现多面开花的态势。

截至目前,蓝思科技已经成为全球显示和防护玻璃行业产能最大的上市公司,也是全球智能电子防护玻璃领域的技术开创者和引领者,资本市场中,蓝思市值已突破1200亿元,相信随着汽车赛道、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的爆发,蓝思科技的后续的延伸发展空间更加值得外界期待。

事实上,在行业热议传统车企的“诺基亚时刻”是否到来的时候,作为颠覆诺基亚时代的智能手机厂商们正在接连闯入这一行业。而在“万亿蓝海”的新机会面前,没有人愿意掉队,而这也给了手机供应链企业投入新赛道的机会。

从玻璃、金属、蓝宝石、陶瓷等材料的工艺技术出发,自2015年开始,蓝思科技正式进军新能源汽车,驱动消费电子和新能源汽车“两架马车”。

目前蓝思科技围绕智能驾驶舱及周边结构件,研发、批量生产了包括车载电子玻璃及组件、车载中控屏(结构与功能零部件及组装)、仪表盘组件、B柱、车载装饰件、车身结构件、导航仪等诸多种类产品,在新型汽车玻璃、反光镜、后视镜等方面已拥有系统的技术储备,并积极探索金属、蓝宝石、陶瓷等新材料在汽车电子领域的应用,公司的技术水平、核心汽车电子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领先地位。

凭借在全球消费电子外观结构及功能件领域的领先技术储备以及长期形成的良好口碑,蓝思科技已与特斯拉等众多高端新能源汽车厂商和国际传统汽车豪华品牌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且持续获客能力不断增强,正在导入蔚来汽车等更多新的国际品牌、合资品牌、国产品牌等汽车电子客户。

而随着汽车智能化、电子化、轻量化趋势深化,车载显示越来越表现出消费电子的特性,中控大屏、双联屏等车载显示的面积和总量正在同步增长,主要应用在中控屏、组合仪表盘、娱乐系统等汽车内饰上的车载显示屏出货量和价值量得到持续提升。

华泰证券研报中表示,车载显示屏将从2019年的1.3块/台增长至2023年的1.9块/台,且车载屏幕的尺寸也随着其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不断变大,这一趋势在新能源车上更加明显,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汽车外观结构及模组方案(显示屏及触摸面板是其主要组成)行业市场规模将由2020年的13亿美元增长至2025年的34亿美元,CAGR接近20%。

“以现有综合性平台为基础,将更多的解决方案能力丰富到平台中来”。对于下一个五年的发展,蓝思科技将逐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研发、创新、设计、量产”一站式解决方案的覆盖,一个新的未来发展蓝图已经铺开。

从“制造”走向“智造”

目前,新能源汽车正处于从硬件到软硬结合的过渡期。例如,在交互上,新能源汽车正在实现从机械仪表盘到全液晶仪表盘与中控大屏的转变,以前汽车交互一般通过按键交互,如今各大车厂都在弱化按键的存在感,更多交互方式采用中控大屏实现,就如一台“放大版的手机”,成为智能座舱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蓝思科技这样的供应商来说,依靠在消费电子外观防护领域优势,通过相通的加工环节和机器设备,打造差异化、高端化竞争力,在技术层面上不需要太多更新迭代,开启此类业务自然驾轻就熟,从智能座舱起步切入新能源汽车业务有着绝对的优势。

而作为消费电子视窗防护外观件龙头企业,蓝思科技一直秉承的理念是通过以软件驱动硬件,协同共促高效生产,“软硬”兼施使得该公司生产效率和产品良率均得到显著提升。

软件方面,公司自主研发搭建了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蓝思云”。以蓝宝石长晶车间为例,目前该车间内上千台设备的运行状态,已经全部连线到了云端服务器,相关人员可以从手机APP用户端,实时查看长晶炉目前的各种运行参数、长晶重量等数据,除了周期性的维护操作外,完全实现了大数据模型的智能化自动生产。

而硬件方面,2016年,蓝思智能机器人(长沙)有限公司诞生,周群飞将其在高端装备的深刻理解和创新理念付诸实践。四轴、六轴机械臂,Delta并联机器人,AGV激光自动导航车,高速移印机、精雕机,超快激光设备,自动上下料系统,这些智能制造设备,为蓝思提供了安全、稳定、高效、优质、节能、环保的生产制造环境,也使得蓝思科技在特种玻璃、蓝宝石、精密陶瓷等新材料的设计、研发与生产上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与显著的强大竞争优势。

蓝思科技由此深入自主研发生产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装备,将生产制造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深度融合,步入“蓝思+”工业智联新时代。

此外,蓝思去年还通过定增150亿打通了消费电子、企业智能制造等业务全链路的服务能力。

今年,则是蓝思科技实施垂直化战略元年,其中很重要一个环节就是投资30亿元用于智能终端设备整机组装业务,这项业务将成为蓝思科技新的增长点,同时会带动蓝思本身上游原材料、外观结构件的销售。整机组装业务设在湖南湘潭经济开发区,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除了组装智能手机外,公司也规划了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汽车电子、智能家具家电等智能终端的组装业务。

目前,蓝思科技整机组装业务首条产线已经投产,为小米的旗舰机做组装。小米无疑是近期最热、增速最快的手机品牌之一,在现有合作基础上未来可能与小米更多系列产品深化合作、另外与苹果、三星、OPPO、VIVO有着多年的合作关系,部分产品组装业务延申值得期待。

重投研发走出创新“护城河”

凭借着对市场的洞察以及客户需求的把握,蓝思科技成功研发并拿到了美国摩托罗拉公司V3手机的视窗防护玻璃大单,成为全世界第一款使用玻璃作为显示视窗保护材料的高端品牌手机,开启了玻璃全面替代亚克力的时代,同时制定的诸多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沿用至今。

而目前,在外观零组件方面,蓝思科技系统、全面、成熟地掌握了玻璃、蓝宝石、陶瓷、金属等材料在消费电子视窗与外观功能组件领域产品的技术、工艺、方法诀窍,形成了高效、成熟的研发生产管理体系。

在过去三十年的创业历程中,周群飞从未直接抛售过个人股票,也未质押任何股票和抵押任何资产,这似乎映射了她自己对蓝思未来的信心。

尤其是在研发的投入上,一直被蓝思所重视。可以看到,在最新发布的研报中,蓝思科技上半年研发投入10.15亿元,同比增加43.63%,主要用于消费电子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

在其将近150亿元的定增项目中,蓝思科技将其中的45.31亿元投入了车载玻璃及大尺寸功能面板项目,彰显出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业务的龙头气魄。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蓝思科技的新能源汽车新型超大尺寸玻璃的产能投资已经在按计划顺利推进中,按照公司的战略规划,该领域部分新产品今年会实现小批量产品交付,明年开始放量,后年会进一步放量,努力在市场中获得重要的市场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蓝思科技已和特斯拉、宝马、奔驰、大众、理想、蔚来等一系列车企达成长期深度合作,在核心车企中市占率居前列。而宣布要加入造车计划的苹果、小米等企业,也早已是蓝思科技成熟的消费电子合作伙伴。

在业务方面,蓝思科技围绕智能驾驶舱及周边结构件研发、批量生产了包括车载电子玻璃及组件、车载中控屏(结构与功能零部件及组装)、仪表盘组件、B柱组件、车载装饰件、大尺寸新型汽车玻璃(如侧窗玻璃等)、反光镜、后视镜等产品,同时也在积极探索金属、蓝宝石、陶瓷等新材料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技术水平、核心汽车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领先地位。

文章作者

  • 易衣

关键字

蓝思科技

相关阅读

“碳中和”火热,欲抢占先机须先明确这些问题...

这次有何不同?

2021年投资策略必读04-18 19:57

蓝思科技垂直整合初见成效?业绩大增,为何股价跌跌不休丨解财报

与大增的业绩相对比,蓝思科技的股价近一个月却跌跌不休。

02-23 17:56

2020年业绩高增长 蓝思科技垂直整合能否再创辉煌?丨解财报

蓝思科技公布2020年全年业绩预告,实现归母净利润48.88亿元至50.61亿元,同比增98%-105%,取中间值为49.72亿元

02-23 16:32

欧菲光将出售华南厂?传闻引发苹果概念股集体大跌

1月21日有媒体报道,数位知情人士透露,欧菲光华南厂(欧菲光广州)即将出售给立讯精密,该标的隶属欧菲光手机摄像头模组事业部(CCM事业部)。

01-22 11:04

独家|餐饮业招工难:40万招不到面点研发人员,雇20岁女孩是奢望

招人难、留人难是许多餐饮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无论是中餐、西餐、大餐、小餐,概莫能外。

你不知道的商业秘密必读2020-12-06 11:29一财最热
  • 广告联系
  • 订阅中心
  • 法律声明
  • 关于我们
  • 上海工商
  • 国家网信办举报中心
  • 上海互联网举报中心
  • 友情链接
沪ICP备14015572号-2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80001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沪备2014002沪公安网备31010602000015号
版权所有 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意见反馈邮箱:yonghu@yicai.com客服热线:400-606010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60101转6
技术支持 上海第一财经技术中心技术合作:直播合作:百视通
  • 第一财经
    APP

  • 第一财经
    日报微博

  • 第一财经
    微信服务号

  • 第一财经
    微信订阅号

  • 第一财经
    VIP APP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