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占比呈“微笑曲线”,劳动报酬占比待提升

居民收入分配情况近日备受关注。而在国民经济“蛋糕”中,居民其实分了大头,其余由企业和政府平分。

基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金流量表(更新至2018年),粤开证券研究院测算发现,2018年,居民、企业和政府三部门再分配后,三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比重分别为59.43%、21.84%和18.73%。

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近六成算高吗?

从1992年至2018年的数据来看,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基本呈现“微笑”曲线,从1996年的65.47%高点降至2008年的低点56.99%,再回升至2018年的59.43%。与上世纪90年代初相比,目前居民收入占比偏低。

与全球16个主要经济体相比,粤开证券研究院发现,中国居民部门收入占比仍处于国际偏低水平,低于美国(75.9%)、英国(66.5%)等,略高于日本(57.2%)。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罗志恒告诉第一财经,2018年以后,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应该继续呈现提高趋势,不过达不到上世纪90年代的最高值。

居民收入主要来源是劳动报酬。1992年至2018年劳动报酬净额占国民收入比重趋势,也呈现“微笑”曲线。这一占比自2008年降至30.3%低点后开始回升,2018年升至38.4%。

罗志恒分析,随着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劳动力市场供求发生转变,市场环境对劳动者开始变得友好,进而导致工资上涨,劳动报酬提升。2008年《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企业用工更加规范,就业保障有所提高,加上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改革,社会保险费不断提高,带动劳动报酬占比上升。

与主要经济体相比,居民收入中劳动报酬占比偏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十四五”时期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罗志恒建议,坚持并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包括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范围,建立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等。切实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包括建立工资增长长效机制等。

近些年中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且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反映收入差距的指标基尼系数已经从2008年的高点0.491开始逐步回落,维持在0.46~0.47之间,仍处于较高水平。其中,财产性收入差距扩大值得警惕。

为了避免收入差距过大,整体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中央明确“十四五”时期要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多位财税专家告诉第一财经,未来可以进一步完善个税综合税制,进一步发挥收入调节分配功能。适时推出房地产税,发挥财产分配调节作用。中央加大对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从而更好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完善社保制度,从而给老百姓提供基本社会保障。

另外,中央明确“十四五”时期要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 陈益刊

关键字

劳动报酬中等收入可支配收入国民收入

相关阅读

程实:当前中国消费疲弱的秘密︱实话世经

现阶段中国消费增速动力不足的主要因素包括:1)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增速下滑;2)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控;3)中国人口老龄化;4)疫情对居民消费习惯的影响。

昨天 21:37

十四五就业规划6次提及“劳动报酬”,一线劳动者工资要涨?

《“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要求合理增加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

08-29 22:21

蔡昉:共同富裕三途,借助再分配的手段改善收入结构

很多家庭可以从低收入群体或次低收入群体不断跨越收入组,进入更高的等级中,这个群体是社会流动的关键,也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关键。

08-19 14:45

马云妻子训斥雷军一小时?当事人辟谣:跟她没关系

雷军今日回应称,我跟张瑛是朋友,昨晚演讲中的投资话题跟她没关系。网上传闻都是谣言。

必读08-11 11:45

独家│谁在偷看底牌?叶飞“爆料门”中股东名册有玄机

“拿到股东名册就相当于在打牌时看到底牌了。”

叶飞“爆料门”追踪必读05-17 23:13一财最热

    • 广告联系
    • 订阅中心
    • 法律声明
    • 关于我们
    • 上海工商
    • 国家网信办举报中心
    • 上海互联网举报中心
    • 友情链接
    沪ICP备14015572号-2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80001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沪备2014002沪公安网备31010602000015号
    版权所有 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意见反馈邮箱:yonghu@yicai.com客服热线:400-606010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60101转6
    技术支持 上海第一财经技术中心技术合作:直播合作:百视通
    • 第一财经
      APP

    • 第一财经
      日报微博

    • 第一财经
      微信服务号

    • 第一财经
      微信订阅号

    • 第一财经
      VIP APP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