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松闸,促消费又出罕见实招

受到疫情、汛情等短期因素以及一些结构性、周期性因素影响,8月多项经济指标出现回落。其中,8月消费增速比上月大幅回落6个百分点,超出市场预期。

国家发改委9月16日表示,疫情、汛情冲击总体上还在可控范围,消费将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尤其是新型消费迎来了加快发展和提质升级的重要窗口期。促消费政策进一步发力,将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事实上,“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是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的,但这样的提法在过去讨论中也很少见。行政性限制消费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一些有限制的中高端消费、政府购买以及一些其他消费。

作为行政性限制消费典型代表的汽车,同日商务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当前商务领域促消费重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促进新车消费,加快推动汽车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破除制约汽车购买使用障碍,释放汽车消费潜力。

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

国家发改委就业司副司长常铁威16日在发改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期消费增速有所放缓,主要是受汛情、疫情双影响,部分地区的住宿餐饮、文化旅游这些聚集性、流动性、接触性消费受到冲击。

他同时指出,目前看这些冲击还是暂时性、局部性的,总体上还在可控范围。后期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促消费政策进一步发力,消费将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

关于下一步促消费的举措,发改委明确了六个方面:提质量,优化消费供给;强能力,增强消费意愿;拓空间,挖掘消费潜力;促改革,激发消费活力;补短板,夯实消费基础;优监管,改善消费环境。

其中,在促改革,激发消费活力方面,常铁威透露,将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打通堵点,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同时,增加科学柔性管理,保障好人民群众基本消费活动。

何为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对第一财经表示,主要是三类,一是过去受到限制的中高端消费,包括服务类消费,主要是针对行政部门的;二是针对居民消费的一些限制性措施,如汽车的限号限购等;三是一些医疗方面的限制性消费,不在医保范围内。

伍超明认为,放宽这些措施,能更好地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同时让中高端消费本土化,扩大内需市场。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1年的经济工作做出部署,提出八项重点任务。其中,在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任务部分,首次提出了“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

刘元春举例称,医疗消费中,医保哪些能报销,哪些不能报销,是有行政规定的,这一提法意味着可能会通过放大医保的一些界限,让更多人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再比如,之前对一些中高端消费采取了一定限制,导致中高端消费外流,未来可能会在市场准入、税收等环节以及定价方式上进行一定的放开,使中高端消费本地化,价格更低就能更好刺激国内消费。

发改委综合司司长严鹏程1月曾公开表示,衣食住行需求仍是居民消费的大头,也是消费升级的主战场。今年要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鼓励限购城市适当增加号牌指标投放。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分析师罗志恒告诉第一财经,行政性限制消费最典型代表是汽车限购,许多城市为了缓解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问题而出台了管控车牌配额、二手车限迁等规定。而当前,汽车零售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商品零售的10%~15%。

此前在13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部长肖亚庆表示,希望各地为新能源汽车的停车、充电等提供更多有区域特点的优惠政策,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应用,优化汽车限购措施,为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进一步提供良好的环境。

罗志恒分析,部分具备条件的地方取消汽车限购,不但可以促进汽车消费市场的增长,还可以连动触发交通、旅游、餐饮等一系列市场的消费增长,拉动就业市场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减少对购买高端消费品的限制,也有利于减少相关消费外流,实现消费本地化。

新型消费迎来窗口期

“从长期看,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快速发展,这里面也孕育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升级需求,将有力支撑消费总量扩大和质量改善。”常铁威在上述发布会上说。

下一步,发改委将充分发挥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统筹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考虑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群体消费发展需求,系统全面促进消费供给体系、需求结构、流通网络和发展环境提质升级。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撰文表示,现阶段中国消费增速动力不足的主要因素包括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增速下滑、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控、人口老龄化、疫情对居民消费习惯的影响等。持续疲弱的消费数据或将进一步拖累全年中国经济增速。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疫情影响,传统消费受到抑制,但各种新型消费业态加快扩容,线上消费逆势增长,保障了居民日常生活需要,促进了经济企稳回升,新型消费迎来窗口期。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2015年的10.8%上升到2020年的24.9%。特别是去年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大背景下,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速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4.8个百分点,今年1~8月同比增长了19.7%。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牵头,28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实化深化了政策措施。此后,20多个省份和计划单列市陆续出台了促进新型消费发展的意见、实施方案、行动计划等。

常铁威认为,一系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逐步破除新型消费的痛点难点卡点,市场主体活力得到有效激发。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快融合发展,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进一步健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正在逐步实现突破。

“目前,新型消费已成为进博会、服贸会、广交会、消博会等国家级重大平台的重要载体。可以说,在相关政策措施的支持下,新型消费领域已经初步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协同共进、区域行业市场联通互促、传统产业和新兴技术联接互动、不同业态融合渗透、上下游全链条一体推进的发展格局,迎来了加快发展和提质升级的重要窗口期。”常铁威说。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表示,一方面,疫情对服务业、农村等板块的消费影响较为严重,需要更大的政策扶持来加快服务业正常经营,提升农村居民收入,加快恢复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国潮”商品、健康用品等新供给与传统的服装、家具等老供给之间的“交接班”仍在进行中,线上消费增速远远快于线下,新消费需求增长空间广阔。

增加居民收入与减负并举

影响消费的根本性因素是消费能力。常铁威在会上还提到,增加居民收入与减负并举,着力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制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施方案,稳步提升居民消费倾向和能力。

今年上半年的全国居民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后,两年平均实际增长5.2%,略低于同期5.3%的经济增速。7月份以来部分地区出现汛情和散发疫情,对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生产经营进而对居民增收也造成一定影响。

常铁威表示,将抓好促进就业、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强化困难群体帮扶“三个重点”,着力稳定和促进居民增收。

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下称《规划》)将“优化劳动者就业环境,提升劳动者收入和权益保障水平”相关内容专辟一章,要求合理增加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

今年以来,随着经济的恢复,就业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1~8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93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5.3%。从失业率情况来看,1~8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2%,8月份当月为5.1%,和上个月持平。

常铁威表示,要健全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完善要素参与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

滕泰认为,为了提升居民消费意愿,还要高度重视高利率对消费倾向的抑制作用。当前中国的消费者主体是9亿中低收入人群和4亿中等收入群体,其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都是工资性收入。从当前的实际发展阶段出发,只有尽快降息,降低储蓄倾向,才能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增加居民消费意愿。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

常铁威表示,国家发改委将进一步深化对共同富裕问题的研究,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推动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 祝嫣然

关键字

消费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新型消费居民收入

相关阅读

“金九银十”消费旺季到来 内需复苏动力充沛|财经头条

10小时前

“金九银十”消费旺季到来 内需复苏动力充沛

昨天 11:35

川财证券:消费升级趋势下关注零售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08-27 11:07

2020年出生人口降幅或超一成 未来几年恐跌破1000万

根据公安部发布的《二〇一九年全国姓名报告》,截至2019年12月31日,2019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1179万,也就是说,同口径的数据,2020年比2019年减少了175.5万人,下降幅度约为14.9%。目前不少地方发布2020年出生人口数据降幅也大多在1到2成之间。

必读02-14 11:03

第一波“婴儿潮”人口2年后退休,专家建议延迟退休“分步快走”

杨燕绥表示,到2022年底,1963年出生的男性就满60岁了,他们会大量退休,养老保险的赡养负担会继续加重。

必读2020-11-26 22:18一财最热

    • 广告联系
    • 订阅中心
    • 法律声明
    • 关于我们
    • 上海工商
    • 国家网信办举报中心
    • 上海互联网举报中心
    • 友情链接
    沪ICP备14015572号-2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80001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沪备2014002沪公安网备31010602000015号
    版权所有 上海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意见反馈邮箱:yonghu@yicai.com客服热线:400-606010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060101转6
    技术支持 上海第一财经技术中心技术合作:直播合作:百视通
    • 第一财经
      APP

    • 第一财经
      日报微博

    • 第一财经
      微信服务号

    • 第一财经
      微信订阅号

    • 第一财经
      VIP APP

    点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