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一季度扭亏为盈,王兴直言本地消费正强劲复苏
5月25日,美团公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一季度美团实现营收586亿元,同比增长26.7%。一季度美团经营利润为35.8亿元,去年同期经营亏损达55.8亿元。美团表示,扭亏为盈是基于稳健的经营策略,公司一季度销售成本率和营销费用率同比、环比双降。此外,一季度经调整利润为54.9亿元,去年同期亏损达35.9亿元。
(相关资料图)
与2022年财报相比,一季度财报中不少数据都已转正。此前财报显示,2022全年美团收入为2200亿元,同比增长22.8%,经营亏损为58.2亿元,同比收窄74.8%。
消费进一步复苏
美团一季度数据显示,大众消费正在复苏。
一季度,美团核心本地商业(包括餐饮外卖、到店酒旅、美团闪购、民宿以及交通票务)收入为429亿元,同比增长25.5%。其中配送服务收入为169.1亿元,同比增长18.8%,佣金收入为158.2亿元,同比增长32.4%。在线营销服务收入为77.5亿元,同比增长10.7%。其他服务及销售收入为24.2亿元,同比增长142%。同时,一季度核心本地商业经营溢利同比增长100.7%至94亿元。
此外,一季度即时配送交易笔数同比增长14.9%至42.67亿单。
美团表示,线下消费的强势复苏,让到店业务交易额及收入增幅也逐月提升。今年春节假期期间,全国多人堂食套餐订单量同比2022年增长53%,夜间消费规模占比达49%,较去年同期上涨13%。
酒旅业务方面,美团表示随著消费需求的复苏,间夜量和交易额在2023年第一季度实现强劲增长。具体而言,与2022年和2019年同期相比,今年春节期间的间夜量增长超过40%。
美团CEO王兴表示,“本季度,得益于本地消费的强劲复苏,公司各项业务均实现健康增长。”
商家及用户增长方面,美团并未公布具体的交易用户数以及活跃商家数。仅在财报中表示,第一季度年活跃商家数同比增长超过30%。根据2022年四季度财报,截至2022年12月31日,美团交易用户数同比下滑1.8%至6.78亿。活跃商家用户数同比增长5.1%至930万,该数据与三季度数据持平。
第一季度新业务(美团优选、美团买菜、餐饮供应链(快驴)、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充电宝、餐厅管理系统及其他新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0.1%至157亿元,该分部经营亏损同比收窄40.5%至50亿元。
美团表示,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优化了定价及产品管理能力。到3月底,累计交易用户数量已经达到4.5亿,第一季度农产品销售贡献超过45%。此外,美团在农村地区的举措有助于在本地创造就业机会。例如,低线市场自提门店数量已超过130万个。
竞争持续
从竞争看,美团目前面临着来自抖音、阿里本地生活等平台的竞争。
4月25日,抖音举办了第一届生活服务生态伙伴大会,会上抖音生活服务总裁朱时雨表示,生活服务是一个十几万亿的广袤市场,还远远没有到存量竞争的地步。去年10 月 25 日,抖音在全国服务商伙伴大会上宣布其生活服务已经覆盖全国 377 个城市,合作门店超过 100 万家,囊括了 80 多个细分品类。
在到店、到家、酒旅等业务上,抖音正在持续发力。一位五星级酒店市场部经理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抖音是当下收取佣金最低的平台,仅收取3%到4%的佣金,美团收取的佣金约在10%左右。不过目前美团带来的订单数仍高于抖音,商家表示对于收取佣金更高的平台以走“量”为主。
对于与抖音等平台竞争的问题,王兴在上季度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美团在骑手、运营网络和商户质量方面都非常有信心。其他的一些平台,目前主要提供一些第二天的预定外送,这样的模式对我们的影响有限,消费者的预期也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消费场景中满足用户的需求。”
面对竞争,美团也在向外扩张。
5月22日,美团在中国香港推出的外卖平台KeeTa正式开启服务。美团表示,KeeTa在香港采取逐步扩区策略,人口密集的旺角及大角咀地区为落地首站,随后将逐步拓展新区,计划在今年以内完成全港覆盖。
此外,美团并未放弃直播。今年4月,美团推出外卖神券节,直播时间定为每月18号,采用官方直播形式邀请多位明星和艺人参与直播间带货。美团数据显示,在5月18日的外卖神券节直播中,茶百道整体交易额破亿,奈雪的茶订单周同比增长173%,麦当劳订单量周同比增长52%。相比于4月18日的直播活动,此次活动参与品牌数量也进一步增加。除餐饮品类外,直播也开始销售鲜花、美妆等零售品类。美团表示直播已逐步成为美团外卖一项常态化营销工具。目前除每月18日神券节会采用直播外,平台官方的直播产品还有目前在深圳日播的“神抢手”直播间,同时美团外卖也在逐步探索商家直播,逐步形成平台播、商家播、达人播等多样化的直播形态。除了推出相应活动,美团也在短视频和直播领域展开了人才招聘。
零售电商行业专家、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认为,美团的破局方法在于加大短视频和直播的投入,同时继续强化实物电商和即时零售业务,进一步建立更高的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