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一座、地下一座,云上一座: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三座城”|焦点速读
沿着成都中轴线天府大道一直往南进入天府新区核心区,这里有一座成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天府公园。密集交错的水网流淌连绵不断的源头活水,茂盛植被和盛开各色鲜花构成现实版“莫奈的画”,美景让人“离尘不离城”。这成为公园城市成都的“面子”。
【资料图】
而在此下方10多米隐藏着一条长约3公里的“地下高速公路”,包括电缆、通信、配水管、再生水等多种管线高速运转保障城市运行。这是天府新区乃至全国单舱断面最大的管廊之一,是成都目前唯一可通行车辆的管廊。这是公园城市成都的“里子”。
在这条地下综合管廊里每公里安设500多个监测设备,还有一群特殊的“巡检员”——智能巡检机器人,它们来回对管廊里的设备和环境进行监测,可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自动图像分析,将结果实时传送到控制中心。公园城市成都正在构建智慧“大脑”。
2022年获批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从生态、生活、生产、治理四个维度提出27个方面建设重点任务,引领带动示范区建设整体成势。按照“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云上一座城”的理念,绣好“面子”,打好“里子”,建好城市“大脑”。
2023年4月26日,第三届公园城市论坛和第六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在成都市成功举行。作为拥有2100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经验成为各方探讨的重点。
增强城市的韧性
2022年夏季,成都遭遇了60年不遇的极端高温干旱,出现电力电量双缺的异常严峻局面,企业居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冲击,经过艰巨努力,成都克服了这些困难,但是这也给这座超大城市发出警示,如何建设更加韧性的公园城市?
“城市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标志,是人类的家园,更承载着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城市也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世界疫情、气候变化等挑战,让世界各地的城市都经历了严峻的考验。”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办公室国家官员应盛在论坛上表示。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汪玉凯也表示,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对城市发展提出多方面需求。快速城镇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中国用40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100多年的城镇化道路,另一方面也带来明显的问题,比如资源透支、环境恶化、交通拥堵、未富先老、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等问题。
成都是快速城镇化的城市代表。成都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成都常住人口达2126.8万人。在过去10年里,人口增加了600多万;其2022年常住人口已经接近北京,两个城市人口相差仅58.5万。成都成为全国第四个超大城市。
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下称《方案》)。《方案》确定了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三个定位,即“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
其中,《方案》明确提出,健全现代治理体系,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要求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力量,深化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城市治理体系,为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提供保障。
事实上,正如高温对城市运转带来严重冲击,还有一些关乎城市里子的历史欠账影响着城市的安全运行。其中,地下管廊建设就是“历史欠账”大户,这成为成都重点推进的城市里子工程建设。
2019年,成都开展了一次史上最大规模、全方位的排水管网普查工作,普查发现地下重大病害共计6886处,重大病害密度达17.33处/公里。“绝大部分管道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城市加快发展以来建设的,在中心城区还有一部分老旧管道甚至是新中国成立前的。”
因此,根据成都市正在修编的《成都市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2016-2035年)》,计划到2035年,成都将建成管廊约1000公里。截至目前,成都在建管廊约180公里,建成投运管廊约100公里。预计到2025年,建成并投入运营的管廊将达到约200公里。
《方案》明确提出,增强抵御冲击和安全韧性能力。建立城市治理风险清单管理制度,系统排查灾害风险隐患,健全灾害监测体系,提高预警预报水平。提升市政管网安全性,全面推进老化燃气管道更新改造,加快推进供排水等其他老化管道更新改造。坚持防御外洪与治理内涝并重,优化流域防洪工程布局,健全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确保老城区雨停后能够及时排干积水,新城区不出现“城市看海”现象。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表示,公园城市的建设首先要充分顺应人民美好生活向往,所以整个公园城市建设逻辑起点和根本归宿体现在空间布局、社会治理、环境营造、生态建设以及相关配套产业的选择。
另外,高国力表示,公园城市的第二个特征就是要遵循新发展理念全面提升城市新型竞争力,所谓的新型竞争力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动态深化和挖掘提炼的过程。新时代的新发展理念,为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又明确了新的方向。第三个方面是要进一步强化智慧、韧性、精明、包容来重塑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
打造城市智慧“大脑”
今年7月28日,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即将在成都召开,大运会期间,将有1200盏智慧路灯在东安湖体育公园、四川国际网球中心等大运会核心区域亮相。通过智慧路灯可以收集周边的人流、车流信息,实现智慧交通管理,大运会参与者还能享受到5GWiFi、手机充电、新能源汽车充电等便捷服务。
根据《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方案》,成都市政府计划通过路灯等市政设施与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相结合,以智慧灯杆为载体,逐步实现“多杆合一、一杆多用”。这是成都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具体措施。
4月25日,成都市深化智慧蓉城建设助推城市数字化转型现场推进会召开。会上强调,要保持定力,持之以恒提升城市治理效能。聚焦中央和省委赋予成都的定位使命,按照“1+4+2”总体部署,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全面深化智慧蓉城建设。
“1”即一个目标:以智慧蓉城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能力,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走出一条超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子。“4”即四大重点: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数据资源“一网通享”、社会诉求“一键回应”。“2”即两个关键:统筹数据安全保障和数字经济发展。
其中,围绕社会诉求“一键回应”,成都不断提高12345热线平台智能化服务水平,强化12345亲清在线服务功能,健全“一线两专班”工作机制,推动“热线+网格”深度融合,为服务群众、优化工作、社会动员提供支撑。
党的二十大聚焦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作出系列重要部署,明确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汪玉凯表示,提升公园城市治理效能的路径:加快城市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步伐、通过数字化变革,提升城市政府治理能力、突出支撑平台体系的构建、加强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整合与共享、进一步完善数字政府建设的制度规则体系。
《方案》也明确提出,构筑智慧化治理新图景。适应数字技术融入社会运行新趋势,建设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建设“城市数据大脑”,增强城市整体运行管理、决策辅助、应急处置能力。
《方案》还提出,推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及建筑等物联网应用、智能化改造。推行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提供工商、税务、证照证明、行政许可等线上办事便利。推行公共服务一网通享,促进学校、医院、养老院、图书馆等资源数字化。推行社会诉求一键回应,健全接诉即办、联动督办的全方位响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