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焦点:合成燃料避开欧洲汽车内燃机被一刀切,但挡不住电动化浪潮
内燃机最先在欧洲被应用于现代汽车业,此后风靡了一个多世纪,如今却几经波折才得以在欧洲幸存下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欧盟成员国达成最终协议,批准从2035年起禁售化石燃料新车,不过将允许在2035年后继续销售使用合成燃料(e-fuels)的汽车。这一新规将在欧盟官方公报上发布,并在发布后的20天后生效。
今年2月,欧洲议会曾通过被称为“禁燃令”的《2035年欧洲新售燃油轿车和小货车零排放协议》,禁止在2035年后销售燃油车,包括混动汽车。
但此后,这一协议遭到了以德国为首的汽车大国的反对。最终,经过多番博弈,内燃机通过合成燃料的方案得以在环保主义盛行的欧洲保留下来,这也给了欧洲车企一个电动化转型的喘息机会。
内燃机走向“黄昏”
1876年,44岁的尼古拉斯·奥古斯特·奥托对内燃机进行了改良,制造了一种以气体为燃料的新型四冲程内燃机。6年后,从奥托公司出走的工程师戴姆勒和其好友迈巴赫将内燃机引入到交通领域。1885年10月,卡尔·奔驰将之前开发的二冲程汽油发动机安装在三轮车上,这便是现代汽车的雏形。
在过去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内燃机都是全球汽车工业的“明珠”。但在如今全球减排目标和汽车电动化浪潮下,内燃机在逐渐被抛弃。
在减排方案上,欧洲又是最为激进的地区。2021年7月,“禁燃令”最初由欧盟在“fit for 55”一揽子减排方案中提出,其中“2035年禁售汽柴油新车”是12项减排方案之一。2022年6月,这项方案经欧盟议会表决通过,同月底由欧盟各成员国环境部部长表决通过。
今年2月14日,欧洲议会在斯特拉斯堡以340票赞成、279票反对和21票弃权,正式通过“禁燃令”。该令要求,2035年所有进入欧盟市场的汽车制造企业必须实现售出的新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00%。这相当于在欧盟市场“封杀”了内燃机。
“禁燃令”很快就在欧洲引起了争议,以现代内燃机汽车发祥地德国为首的反对声音愈演愈烈。同时,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欧洲汽车供应商联合会等行业团体也提出反对意见,原因是出于对当地充电设施不够完善、企业工作岗位减少的担忧。
公开资料显示,德国是全球汽车品牌最多的国家,包括大众、宝马、奔驰、奥迪、保时捷等。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后,德国的汽车产业链也相当庞大,有数据统计,在德国从事汽车行业的人数高达80万人左右,行业年营收额超4000亿欧元,是德国工业最大的经济支柱。以大众集团为例,去年在全球的交付量近830万辆,而其中纯电动车型的占比仅为7%。
彻底摒弃内燃机从而全面转型电动化,不论是对大众集团还是德国,都需要经历“大象转身”的阵痛。
为保住内燃机,德国一些企业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即往内燃机中加入较为清洁的合成燃料也同样能达到环保的目的。德国数字和交通基础设施国务秘书迈克尔·特奥雷尔在欧盟部长会议上指出:“我们相信电动车现在是发展的方向,但我们需要更多样的方法。合成燃料技术和生物燃料技术也是我们需要的。”
保时捷首席执行官奥利弗·布鲁姆曾公开表示,加注合成燃料可以减少85%二氧化碳排放量,电气化和扩大合成燃料生产之间没有冲突。目前,全球拥有超过13亿辆内燃机车,协议修改后意味着合成燃料可以让这些车符合碳中和的要求,这些车在未来数十年内仍将继续在路上行驶,这比完全禁止内燃机车更为温和。
最终,德国联合其他支持国家组成了“反禁燃令联盟”,游说欧盟给合成燃料豁免权。经过新一轮商议后,欧盟方面决定修改协议,2035年后欧盟国家除纯电车外还可销售添加合成燃料的新车。
主流依旧是电动车
目前,业内普遍认为,合成燃料是指将水电解生成氢后,与二氧化碳通过催化反应合成的一种液体碳氢链燃料,通常包括人工合成的甲烷、甲醇等,然后在炼油厂加工制造成汽油、柴油或煤油等,最后合成的燃料直接给汽车提供动力。
不少车企已开始在合成燃料领域进行布局。2011年,奥迪在汉堡发布了e-gas项目,2014年生产出了“e-diesel”的乙醇柴油燃料。保时捷推出了“双E”战略,即Electric(电动化)和e-fuels(合成燃料)。2022年4月,保时捷向智利一家公司投资7500万美元,用于合成燃料项目的研发和生产。据悉,上述项目的工厂已经落地,并已进入工业量产阶段。除此之外,法拉利也在最近正式宣布决定向合成燃料领域投入大量资金。
国内车企如吉利汽车也是绿色甲醇燃料的拥趸。今年2月,吉利汽车十万吨级绿色低碳甲醇工厂正式投产,利用焦炉气中的副产氢气与从工业尾气中捕集的二氧化碳合成绿色低碳甲醇,以达到减排目的。
不过,对于合成燃料在汽车上的使用,有环保组织也提出了反对意见,因为合成燃料生产成本更加高昂,且是长生产链的能源密集型产业。有数据显示,合成燃料提取成本约为10美元/升,未来最低能达到2美元/升,但依旧比燃油高不少;而且在内燃机汽车中使用合成燃料所需的可再生电力,大约是纯电动汽车的5倍。
有分析人士称,在此背景下,合成燃料只是保住了内燃机不被“一刀切”,汽车电动化依旧是大势所趋。
去年11月,沃尔沃宣布将在2030年实现完全电动化,从此正式退出内燃机的研制和制造。在沃尔沃之前,不少欧洲车企也纷纷产生了逐步抛弃内燃机的想法。大众汽车表示将在2033年到2035年间退出欧洲内燃机市场。奥迪则计划从2026年起,只推出纯电动汽车。最开始将内燃机带入交通领域的戴姆勒一位发言人也曾称,该公司目前的工作重点是电动化、电驱动和电池研发,尚无新一代发动机的研发计划,但是不排除将来还会继续研发发动机。
在全球市场上,电动化也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发展路径。日产将在除美国以外的所有地区停止开发新的内燃机。韩系车的代表现代汽车宣布关闭内燃机研发中心,大部分人重整成电动车研发团队,少部分继续为现有的内燃机进行技术服务和优化。目前,中国是全球汽车电动化浪潮的领导者。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688.7万辆,同比增长93.4%,占到全球销量的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