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千字“小作文”为何兴起,基民们愿意“买账”吗?

日前,公募基金2022年年报逐步披露完毕,除了持仓以外,另一大看点便是知名基金经理发布的“小作文”。其中不仅有基金经理对市场的回顾和最新观点,也有部分争议话题的见解和反思,是基金持有人了解基金经理的一个重要方式。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关注基金定期报告,部分基金经理也愈加重视定期报告的沟通作用,洋洋洒洒地写下感性的千字“小作文”。有投资者对记者感慨:“我好像在定期审阅命题作文大赛。”

对此,多位业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见字如面,基金经理的真实想法和投资理念会通过这个窗口传递出来,希望投资者可以多一些耐心去阅读相关的年报,进一步了解自己持有产品的基金经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千字小作文频现

“每一次市场的大幅下跌,股票都是在‘打折促销’。”回顾2022年股票市场经历的几次波动和下跌,明星基金经理张坤在其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的最新年报中这样表示。

他指出,有些投资者缺少对所持有企业的了解和信心,投资期限也较短;另外一些投资者对企业有更深的了解并且有足够长的持有期,当前者把股票卖给后者时,也把财富积累的机会卖给了后者。

作为公募领域的“顶流”之一,张坤目前在管基金总规模为894.34亿元,在全市场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中排名第二。其中,易方达蓝筹精选是其管理规模最大的基金产品,规模为570.75亿元。

最新披露的2022年年报数据显示,易方达蓝筹精选在去年的年度回报为-16.03%,累计亏损107.14亿元,而同期收取的管理费合计为8.52亿元,在主动权益类基金产品中位居第二。

张坤在年报中表示,“单纯用所持有股票在某一年的市值变化来衡量投资结果并不合理。”在他看来,更加合理的评价投资的指标应该是,公司每股盈利及每股自由现金流的增长,以及公司的护城河是否维持或者加深了。

他也指出,投资更接近无限博弈,竞争永远都在进行,讲究持续力,需要能够在其中自我调整和恢复。“考虑一个投资者通常要面对数十年投资生涯,建立稳定的投资体系,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无效的对时间和财富的浪费,以及持续不断学习复用性强的知识,才更有希望在这场无限博弈中不断积累复利。”张坤称。

景顺长城基金旗下的基金经理杨锐文,几乎在每一个定期报告中都会写下数千字的“小作文”,他在最新年报中再度写下近3000字的研判与感想。

在年报中,杨锐文反思了去年的投资业绩,并对基金表现不佳表示歉意。他说,“我们的投资在2022年挨了市场一顿又一顿的毒打,虽然已经鼻青脸肿,但是,在这经济从收缩走向复苏的时刻,我们比以往更坚定、更乐观看待市场”。

同时,他也表示对自己的投资的方向与组合依然充满信心。“我们依然坚持投资新兴产业企业,并伴随它们的成长,而不是趋势增强、寻求市场热点。”在他看来,未来的胜者一定是不断高强度投入的企业。“尽管这些企业不一定是当前的焦点,但是,我们相信厚积薄发才能换取长期的发展。”

还有一位“小作文”大户则是银华基金的李晓星,他在年报中分享了自己对市场的看法:“权益市场有个特点是往往今年的经验就是明年的教训,今年的教训就是明年的经验。”

李晓星认为,当一个方法被所有人认同的时候,往往就是这个方法要阶段性失效的时候。但如果基金经理可以长期坚持一个有效的办法,那他长期业绩也会是不错的,每种投资方法都会有自己的高光时刻。

他以自己的投资方法为例,“我们一直坚持的投资方法是景气度投资方法,即选择长期空间大、短期业绩好且估值相对合理的优质公司,赚取业绩增长的钱。”他进一步表示,景气度投资方法在大多数年份都是有效的,但一般在经济下行周期的末期会阶段性失效。“比如2018年和2022年,因为这个这时候往往伴随着信心的丧失,业绩兑现程度越好的公司,大家反而越会担心未来会下行。”

可以看到的是,大多数基金经理表达了自己对2023年的市场信心。例如,李晓星就直言,展望2023年,市场信心的恢复是充满希望的,本质是各项政策措施将在2023年有所体现,经济增速会快于2022年。

千字小作文缘何出现

事实上,记者查阅多份基金年报发现,与过去大多数以理科生思维写下严谨、简短的汇报有所不同,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愿意花费时间去详细写下自己对过去市场的分析与反思,且风格各有特色,既有像张坤这样金句频出型,也有不少像杨锐文、李晓星这样洋洋洒洒数千字的文思泉涌型。

近年来,随着基金经理们的个性凸显,千字“小作文”这一画风曾数度引起了业内的讨论。在去年的震荡市下,甚至多位基金经理在定期报告中因业绩不佳致歉,安抚着散户“受伤的心”。那么,这一风气从何而来?

“对我自己来说,反思是作为基金经理做得做多的事,基本每时每刻都处在犯错与反思的过程中。”一位在管规模近百亿元的权益类基金经理在与记者交流时表示,投资本来就是对未来的反应,反思可以从过去的错误中找到一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上述人士也表示,基金经理写下言简意赅或长篇大论的年报,都是属于自发的行为。在他看来,在公开的定期报告中将自己的反思纳入定期报告的行为主要出于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在近两年市场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基金产品的业绩也不理想,持有人需要一个“心理按摩”的安抚窗口,基金经理也会需要对持有人做一些解释,并给予一些中长期的信心;另一方面,基金经理本身也属于压力较大的职业,可以借由这个机会向持有人传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投资理念。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基金行业不断推进各种形式的投资者教育工作,包括基金讨论区、直播、视频,路演等线下活动加强对投资者的长期陪伴,试图在基金投资过程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换言之,如今基金经理与投资者交流的渠道实际上很多,那么,基金经理为何会选择在年报中以文章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反思?

“写作不仅是表达,其实也是梳理逻辑和框架的过程。”南方某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基金经理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更长的篇幅去全面回顾过去的投资行为、梳理个人投资框架,包括向投资者做一些投资者教育的引导或者情感表达等,实际上都是基金经理对其产品、对投资者负责的体现,值得鼓励和肯定”。

“对于投资这样一项具有复杂性和专业性的活动来说,文章这一载体不可或缺,基金经理也会借助定期报告的机会去撰写文章,给自己一个交代,也是给投资者一个交代。”另一位基金内部人士表示,建议投资者多一点耐心去阅读相关的年报,进一步了解自己持有产品的基金经理。

投资者是否买账

从过去多份基金经理的“小作文”中可以看到,有基金经理在焦灼中坚守,向投资者表达自己对业绩的焦虑;也有基金经理在复盘反思,重新审视投资逻辑,并对给持有人带来一定的亏损深感抱歉。

那么,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是否能接受这种行为?第一财经记者随机向拥有不同投资时间的基民进行采访,获得的结果也并不相同。例如,一位“小白”型基民李小姐对记者表示不会主动看基金定期报告。

“我主要就是在手机里看一下产品收益,最多看一下简单的观点,报告中的内容太多太专业,对我来说太晦涩了。”在与李小姐的交流中,记者了解到,投资体验不佳也让部分投资者选择“忽视”这类产品,只“关注什么时候回本”。

一位具有近7年投资经验的基民则有不同的观点,她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多交流是好事,我相信每个基金经理都想把业绩做好,但投资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而且每个基金经理性格也不一样,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是那种默默做研究,不喜欢交流的类型。”

她进一步表示,自己会看定期报告,尤其是知名基金经理“小作文”,除了看他们对市场的分析,也“看看基金经理想跟基民交流什么”。

不过,也有基民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作为投资者,我们的目的是获取收益,想看到的是投资业绩的增长,而不是用基民的钱作为代价让基金经理试错。”在他看来,投资者之所以会选择基金,而不是自己买股票,很大程度上是相信基金经理的专业性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规避风险。

“在基金投资过程中,不少投资者在挑选基金时还是以‘业绩为王’的思路,关注点更多集中在基金短期业绩上,这其实容易陷入追风买入或者追高买入的风险。”一位基金投研人士受访指出,诚然用收益来说服别人是最核心的,但如果基民能对基金经理进行更全面的了解,比如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和操作特征、基金的业绩来源等,可以更理性地分析自己的持仓基金并做出合适的投资决策。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