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焦点:欧洲仍是光伏组件出口第一大市场,未来光伏出口“隐忧”何解?

2023年前两个月,中国的光伏组件出口情况呈现出“淡季不淡”的现象。


(资料图片)

最新披露的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2月,中国的组件出口额为478亿元,同比增加9%,结束了去年8月以来的连续环比下滑趋势。

欧洲仍是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超过一半的光伏组件被运往欧洲。

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2月,欧洲地区光伏组件出口额为270亿元,同比增加58%。其中西班牙、法国、波兰、希腊、比利时、丹麦等国出口数据1月至2月均实现环比正增长。与之相对,亚洲地区同比减少36%,拉美地区同比减少6%。

一直以来,欧洲市场都高度依赖从中国进口光伏产品。2022年,欧洲市场对中国光伏产品的高度依赖性不降反升。市场信息公司Infolink Consulting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光伏企业共计出口154.8GW的光伏组件,较2021年增长74%。

其中,超过一半的光伏组件出口往欧洲市场。2022年,中国向欧洲出口光伏组件86.6GW,同比2021年的出口量(40.9 GW)增加了112%。

国金证券认为,光伏出口金额在高基数的背景下,2023年1月至2月仍然超预期实现同比增长15%,并且前两个月的月均金额实现自去年8月以来的首次环比增长(月均环增加22%),展现出海外需求在天然气价格显著回落的背景下仍然保持强劲,且库存消化良好。

不过,眼下在欧洲光伏制造本土化和支持本地光伏产业链的背景下,“出海”的中国光伏厂商们并非没有隐忧。

3月16日,作为绿色协议工业计划的一部分,欧盟委员会官网正式公布绿色工业计划的两大基石《净零工业法》和《欧洲关键原材料法案》提案,计划到2030年将光伏和电池等关键绿色工业的本土产能提高到40%。

欧盟力推欧洲光伏制造本土化的利空消息也直接“引爆”了国内的光伏行业,触发多家光伏龙头企业的股价闪崩。

“欧盟出台这个政策根本目的不是为了限制中国,而是对标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IRA)。如果欧盟不这么做,他们本土企业的建厂、包括制造的产能都‘跑’去其他国家了,所以出台政策的根本目的可以理解为保住本土制造不被‘抢’走。”一位光伏业内资深人士近日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谈及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影响,上述光伏资深业内人士向第一财经表示,这个法案对于中国相关光伏企业的影响至少没有盘面上反应那么大,两三年内应该不会对中国企业造成实质性影响。“在目前的情况下,欧盟需要发展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也需要中国的光伏产品。”

他认为,《净零工业法案》目前还处于草案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立法,等走完立法的流程至少还要再等一年。在这期间,欧盟内部还需对法案内容进行探讨。比如,法国希望把核电纳入,而其他欧盟国家认为仅光伏、风电属于绿色电力,所以欧盟内部目前对法案的内容还是存在着争议。此外,从法案最终落地,到欧盟把光伏产能培育起来,个人认为至少还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

虽然欧洲净零工业法案提案在中短期内对国内企业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影响,但是在进口限制的隐忧之下,海外布局或是中国光伏企业的可行对策之一。

光伏硅片龙头企业TCL中环(002129.SZ)董事长李东生在今年两会期间再次建议,中国企业一定要进行积极的全球化布局,才能维持中国制造在全球竞争中的相对优势。

“中国光伏产品占全球产出超过90%,因此光伏产业的全球化是必要和必然的。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增长非常快,不少海外国家纷纷提出本土发展光伏产业计划。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光伏企业如果不积极拓展全球业务,机会可能会被其他国家抢去。”李东生表示。

前述光伏资深业内人士向第一财经补充道,“对于中国光伏企业来说,他们可以选择去欧洲去建厂。按照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的情况,(美国)不会对母公司的注册地进行溯源调查。也就是说,相关企业如果在欧洲或者东南亚有工厂(产能),也是可以规避《净零工业法案》内关于某一国家的产品在欧洲市场份额不得超过65%的限制内容。”

在中邮证券看来,当前欧洲从国内进口的组件规模约占其需求总量的90%。长期来看,40%的本土化制造目标或将对进口产生较大影响,预计将加速推动国内龙头光伏企业进行海外布局。

今年以来,已有不少光伏龙头企业“出海”建厂。1月,晶澳科技(0024590.SZ)宣布投资6000万美元在美国凤凰城建立最大产能2GW的组件制造工厂。3月13日,隆基绿能(601012.SH)拟与美国清洁能源开发商Invenergy合作,建设美国俄亥俄州5GW的光伏组件工厂,该工厂预计今年4月开始建设,2023年底投入运营。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