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概念连涨游资狂欢,不如先探一探A股的“含氢量”

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21-2035 年)》(下称《规划》),引爆氢能概念股,恒光股份(301118.SZ)、雪人股份(002639.SZ)、首航高科(002665.SZ)等多股涨停。

3月24日,A股市场超过3600只个股下跌,只有77只个股涨停,并且燃料电池指数、电源设备指数、新能源指数、储能指数等皆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跌,但氢能概念股却依旧相对坚挺。

截至收盘,粤水电(002060.SZ)、京城股份(600860.SH)、跃岭股份(002725.SZ)涨停,昇辉科技(300423.SZ)、恒光股份、海马汽车(000572.SZ)、昊华科技(600378.SH)等30余只个股上涨。

然而,多位氢能源行业从业人员对记者表示,氢能源产业正处于行业发展初期阶段,部分热点上市公司的“含氢量”也并不高。投资有风险,投机风险则会更大。

普跌下的连板

《规划》是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N”之一,明确了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同时,《规划》指出要坚持创新引领,坚持绿色低碳,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严控化石能源制氢,并统筹考虑氢能供应能力、经济性和市场空间等因素,科学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规范发展。

同时,《规划》明确提出在“十四五”期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达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到2035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覆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

3月23日,受《规划》出台刺激,相关概念板块急速上涨,包括恒光股份、昇辉科技、亿华通、雪人股份、粤水电、浙江新能、京城股份等超过10只个股涨停。

3月24日,A股三大指数震荡回落,呈现普跌格局。截至收盘,上证指数跌0.63%报3250.26点,深成指跌0.83%报12305.5点,创业板指跌0.36%报2706.21点。普跌之下依旧有多只风口上的氢能概念个股涨停,甚至出现连板。

比如,粤水电连续第4日一字涨停,股价从5.69元/股上涨至8.34元/股,刷新历史高点。再如刚经历了5天3板的京城股份,24日依旧在开盘后不久再次封住涨停板,6天累计涨幅超过50%,报23.84元/股。

诚然,也有不少公司表示要加码氢能领域。如昇辉科技以自有资金在广东佛山投资设立控股子公司昇辉新能源有限公司,拟重点聚焦氢能产业。金能科技拟投资203亿元在青岛建设新材料与氢能源综合利用项目,该项目由丙烷脱氢制丙烯及绿色炭黑、MMA等系列项目组成,其中正在建设中的脱氢项目副产氢气。新天绿能位于张家口沽源县的风电制氢站现已完成土建及相关设备安装,项目总规划容量10MW电力制氢,首期配置2×400Nm3/h中压水电解制氢设备。

然而,目前A股已有的氢能概念股“含氢量”究竟如何?答案是大多不大,亦或者还不够大。

以连板4日的粤水电为例,公司近日公告与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人民政府、江苏兴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于近日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要建造国际院士未来零碳氢能科创中心,建设2个碳中和氢电产业园,以及打造上中下游3个产业集群。

然而,目前粤水电的主营业务是水利水电及轨道交通等工程建设,水力、风力、太阳能光伏清洁能源发电,2021年上半年水利、水电业务收入占比达53.12%,风电和光伏的营收占比达10%以上,市政工程占23.8%。氢能虽数清洁能源,但对于粤水电而言依旧是一场跨界,且项目前期需要投资数额较大,预计总投资高达168~188 亿元,是否能快速体现在业绩贡献中尚未可知。

再如京城股份,公司前身的主营业务是印刷机,现在的主要产品是车用液化天然气(LNG)气瓶,车用压缩天然气(CNG)气瓶,钢质无缝气瓶,钢质焊接气瓶,焊接绝热气瓶,氢燃料电池用铝内胆碳纤维全缠绕复合气瓶以及低温储罐、LNG加气站设备等。换言之,京城股份的“含氢量”重点不在氢能,而在氢气瓶。

今日京城股份发布公告明确表示,公司不涉及氢能源电池行业,且公司储氢瓶等相关产品的销售收入相比公司其他主营产品占比较小,对公司业绩贡献度有限。然而,资本市场的“热情”依旧使京城股份收获涨停。

2021年11月登陆创业板的恒光股份与氢能源相关的产品是副产氢,目前产品主要是供园区作为生产双氧水的原料,年产约3000万立方米左右。根据招股书,公司2021年1~6月份公司氢气营收为1419.57万元,属于目前A股中氢能占主营较高的公司之一,但业务收入占比只有15%。公司在互动平台上表示,鉴于公司氢气产品主要供园区企业使用,目前尚未建设相关储氢装置。

游资的狂欢不是每个人的狂欢

记者注意到,今日连涨的氢能概念股中频繁出现游资的身影。比如昇辉科技的龙虎榜中,著名刺客等知名游资榜上有名,浙江新能的榜单中,也能隐隐看到赵老哥的身影,苏南帮则出现在粤水电的榜单上。

某新能源行业投资总监对记者直言,目前进入氢能市场的大概率为短线资金,长线资金一般不会这么早去进入长线增长不清晰的赛道。“不论从氢能相关产品的营收规模,产业链定位等方面看,近日上涨的相关概念股“含氢量”大多不高。事实上,氢能源这一概念的规模化应用也还在摸索阶段。”

他认为,绝大多数的工业生产的难点在于降成本,氢能企业也是如此。是否能有效降低成本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术的突破,目前氢能源的生产、运输、储存等多方面的技术突破尚存在瓶颈;另一方面是产业规模的扩大路径还在摸索当中。

“比如氢的催化剂要用到铂金的,现在由于体量还不大,还感觉不到影响。但如果体量上升后技术没有解决替代问题,铂金消耗带来的成本是一个天文数字。” 该投资总监举例称。

华鑫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严凯文也表示,目前氢能产业正处于行业发展初期阶段,目前制氢成本过高是制约行业快速发展的核心问题。

根据2020年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在煤价为200元~1000元/吨时,煤制氢成本约为6.77元~12.14元/kg;天然气价格为1-5元/Nm3时,天然气制氢成本为7.5元~24.3元/kg;电解水制氢成本较高,电价为0.6元/kwh 时,电解水制氢成本达到40元/kg。

此外,氢燃料电池和传统电动车相比,有较多劣势,首先加氢地点少,储氢运输风险大,最大劣势在于使用成本,目前每公斤氢气价格大约在80元,每百公里要消耗1公斤氢气,每公里为0.8元的出行成本,而电动车出行成本仅为0.3元。

上述投资总监表示,氢能源汽车现有市场还比较小,下游已经落地的公交车市场尚不足以支撑技术路线的降本。将氢能作为储能手段用于调峰、分布式发电、工业等领域,以及推动氢能在重卡集成系统中的应用,或是接下来扩大产业规模的可行之路。

从产业链分析,严凯文认为制氢和储氢以及加氢站将首先受益于行业的发展。“目前氢能源概念股都有氢能源的相关产业,但有一个普遍情况就是目前含氢比例并不高,氢能业务占比并不高,但由于氢能产业正处于行业发展初期,所以投资者也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相关概念公司。”

关于《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目前对锂电产业的影响,严凯文认为相对有限,尤其是发展初期阶段,影响更是微乎其微,目前氢能和锂电产业是两条平行的发展的产业,并不是相互替代。

该投资总监则认为,近两年锂电产业链飞黄腾达,在新能源的几个主要赛道中占据了绝对优势。由于当下氢能依旧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还未能形成独立刚需场景,因此现阶段和锂电的刚需场景有所重合,但考虑到氢能的成本远高于锂电成本,因此商业应用上暂时还不具备可替代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