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调查研究赋能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提升_环球观热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思政课建设高度重视,对思政课实效性提升密切关注,提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这些年来,思政课建设成效是显著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思政课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课堂教学效果还需要提升”“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最终要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叫人口服心服”等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和实效性提升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高校要着力解决思政课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真正做到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口服心服,就要在教学中用好用活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历史性飞跃,离不开对国情社情民情深入扎实地调查研究;我们党不断汇聚人才、造就人才,引领一代代有志有识之士积极投身民族复兴历史伟业,人才工作取得重要成就,离不开对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情况严谨细致地调查研究;我们党将西方国家通过隐性手段开设的思想政治类课程“理直气壮”地办好讲好,持续打造出符合不同时代要求、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规律和成才需求的思政“金课”,离不开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和经验成效持之以恒地调查研究。党的实践经验表明,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于新时代高校而言,调查研究是谋划设计好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基础、成就思政课育人效果提升的有效手段。要办好讲好思政课,切实提升课程实效性,必须掌握好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
调查研究是做好思政课学情分析,提高教学针对性,让学生爱听爱学的前提基础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能不能把道理讲清讲透讲活讲好,是思政课实效性强不强的根本评价标准。高校思政课面向青年学生讲道理,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既要把握好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也要把握好个性的新时代青年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当前,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对思政课高质量讲道理、讲高质量道理的需求日益增长。青年学生客观上需要和主观上渴望的不是思政课堂里“大水漫灌”式地讲“空道理”,而是思政课教师将有用道理“精准滴灌”到每个学生的心田。个性化的“00后”大学生期待思政课教学认真从其学习生活的具体实际出发,自觉观照青年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和新鲜事物,把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国家观、历史观等科学道理和青年学生的学习难点、成长痛点有机结合,按照其学习需求进行“订单式”授课阐释,以有料、有趣、有味的方式把真理讲深、讲透、讲活,让大道理接地气,让思政课有效发挥答疑释惑、启智润心的功效,真正使其“解渴”。思政课教师要讲青年学生满意的思政课,就必须走进学生身边开展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深度考察教学对象的真实学情,准确把脉不同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困惑,加强教学预见性和针对性。如果在教学方案设计中,缺少对于真实学情的摸排调查或者单纯依靠网络问卷进行“蜻蜓点水”般的学情调查,从而“闭门造车”撰写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策略,无异于“不做诊断就开药方”,难免导致教学设计脱离实际,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效果不佳甚至引发后续课程出现“到课率”、“抬头率”不高等现象。思政课教师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调查研究,全面了解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学习偏好,摸清学生对于各教学专题的学习难点兴趣点疑惑点,扎实做好学情分析,面向不同授课对象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才能确保思政课令学生爱听爱学。
调查研究是实施问题导向式教学,提高教学亲和力,让学生听懂学会的本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政课,能不能坚持问题导向,能不能回答并指导青年学生解决问题,是思政课实效性强不强的内在评价标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强化育人效果,应当教育引领青年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合理运用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等思维方法,在思想上正确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实践中妥善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真正帮助青年打通思想“堵点”,破除认知“难点”,厘清逻辑“疑点”,连接知行“断点”,让青年学生切身体会到思政课既有高度深度又有温度力度,看起来“那么远”实际上“这么近”。为此,思政课教师必须深入到青年学生中间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考察实情、了解实况,摸清问题、征集问题、提炼问题,在此基础之上更好引导青年全面分析问题、系统研究问题、科学解答问题。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想办法让青年学生接受调研、欢迎调研、配合调研,利用课间休息、茶余饭后、周末节假、校园活动等契机,经常性地接触了解青年,走近青年身边“唠唠嗑”“拉家常”,真情实意地回应青年的所思所虑、所忧所困,在调查研究中做青年学生的知心朋友而非神秘侦探,使青年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通过密切联系、增进互动,在师生面对面、心碰心的真诚交流中获取第一手材料,为提升课堂教学亲和力和实效性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围绕调查发现的“真问题”展开整体性、系统性、辐射式、链条式教学研究,设计和实施“问题导向式”教学,在思政课堂中主动引问、巧妙发问、透彻答问,使教学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教学逻辑丝丝入扣、层层递进,不断提高课程吸引力、亲和力,增强学生兴趣度、参与度,让青年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逐渐惯于提出问题,乐于思考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强于解决问题,在严肃活泼的问答互动中将科学理论听懂学会。
调查研究是开展社会大课堂实践,提高教学感染力,让学生口服心服的重要手段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思政课所讲的理论、观点、结论,能不能经受住社会实践的现实检验,能不能获得人民群众对检验结果的普遍认可,是思政课实效性强不强的外在评价标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向青年学生传播真理,要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坚持在理论教学中注入实践环节,在实践活动中融入理论阐释,让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绽放璀璨光芒。调查研究是切合思政课育人目标、彰显思政课育人成效的重要实践方式,是能够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让青年学生从中检验真理、体悟真理、运用真理的有效教学手段。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也要教会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应用理论的思路方法。《关于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 深化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组织大学生在国情考察、社会观察、调查研究、学习体验中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引导大学生深刻领悟党的领导、领袖领航、制度优势、人民力量的关键作用”。新时代高校应当在思政课教学中组织青年围绕理论重点、时政热点、改革痛点、发展亮点开展广泛的专题社会调查,带领青年学生联系基层、联系群众、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工厂车间,通过资料查阅、交流座谈、入户走访、实地参观等调查实践,在县志村史、群众舆论、民生实景、作业实况中亲闻亲见村容焕新、产业升级、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直观检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深刻体悟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研究分析新时代青年如何推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越来越行”。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实践教学,青年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深化理解、升华境界,对思政课内容真懂真信、口服心服,实现从“愿意听”“听得懂”到“真认同”“真贯彻”的逐步转变。思政课教学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全面提升育人效果。
本文系2022年度天津海河教育园区思政课程专项课题“高校思政课创新教学方法研究——以调查研究法为例”[YQSZ202205]、2023年天津职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立项研究项目“问题导向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研究”[JGZX202308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薛媛,天津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杨爱玉,天津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