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童谣的教育功能与传承策略研究_环球看热讯
从民俗学角度观察,民间童谣游戏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它不仅能帮助幼儿习得民族语言和民俗文化,还能加强个体对故土的认同感。在民间传统童谣传承面临的危机下,整合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力量是促进童谣传承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民间童谣游戏溯源
亲子互动类。小时候的童谣,为我们带来了美好的回忆。特别是在家中,家人们在孩子耳边温柔地哼唱,成为最贴心温暖的亲子时光。家人们手拍着节奏,婉转哼唱着儿歌的温馨场景陪伴着每个孩子一起成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道德说理类。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家庭道德教育一直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民间童谣也以道德教育为主题,通过故事和比喻来呈现道德观念。值得注意的是,童谣并非强制性的说教工具,而是通过鲜活有趣的故事情节和形象比喻来引导幼儿发展正确的道德品质。
理趣开智类。儿童正处于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阶段,童谣作为一种受欢迎的口头文学形式,对引导孩子们发展学术兴趣和认知能力起着重要作用。除了向他们传递社会的道德规范,童谣还能教授日常技能和数字知识。
生活打趣类。情感表达是生活打趣类童谣的目的,儿童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想象。在这些童谣中,孩子们通常会沉浸在虚拟的情境中,获得极大的快乐和满足。童谣往往以儿童自我中心的思考方式为主,表现出作者不知不觉地将客体解释为“我”本身的思维模式。这是一种想象上的矛盾,涉及主体“我”和假象的敌人之间的冲突,并以想象中的对立冲突来释放被压抑的情感,获得放松的愉悦。
文化风俗类。地方文化离不开地域环境,童谣是重要的文学产物,歌唱的内容自然离不开对周围景物、风俗的描述。在这类童谣作品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艺术审美,也领略到了各地文化特征。
童谣游戏的社会功能及其教育作用
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语言的活动。人的“语言性”本质意味着儿童步入人类社会生活开始,就被抛入了“语言之网”,在语言的模仿、接近与解读中,儿童逐渐成为语言的使用者而存在,渐渐融入语言生活中,从一个自然人进入社会人。童谣对于儿童的语言习得具有很大的价值,因为孩子在与家人或同伴一起背诵童谣的过程中将逐渐构建自己与世界、语言和自我之间的联系。这些过程会影响孩子的成长,让他们认识到语言符号的结构和力量之间的关系,并试图改变自己的位置。
发展语音感知。语音是儿童感知语言、形成自我感官以及产生情感反应的唯一途径。对语音进行模仿对儿童来说至关重要。童谣是一种独特的诗歌体裁,具有“双重性”的文学特点:一方面,作为语言艺术,它是儿童最早接触和喜爱的“诗人”,其句式简洁,节奏明快,韵律悦耳,方言缠绕;另一方面,童谣也是一种声音艺术,有韵、有律,能够带来极大的愉悦感。
丰富语言词汇。文学的创作源于日常生活,而超越其表现形式。对于童谣而言,它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产生的,因此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生活中的常用词汇和方言;同时,童谣以轻松、愉悦和幽默为本,运用了适合儿童年龄段的词汇库,成为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形式。童谣在培养儿童的词汇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部分民间童谣所用词汇来自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汇,很符合儿童的语言和场景经验。儿童通过诵读童谣可以顺利学习这些常用词汇的语法和用法,还能扩展他们的词汇量。童谣的词汇非常丰富,涵盖了几乎所有的词性,其中名词、形容词、数词、代词使用较多,而连词、介词、助词等虚词则较为罕见。
感知语言美感。童谣是朴素的文字,是优美的旋律,是活泼的故事,是妈妈小时候的记忆,是代代相传的美好和欢乐。童谣可以为孩子开启另一个世界,这里有可爱俏皮的小动物,有郁江河边的花树枝,有春姑姑冬公公,有外婆桥城门高,有南山寺流米洞,还有各地方的民风和各时节的习俗……童谣把概念变成形象的东西,变成感情体验,对孩子方言语感的获得,乃至中华民族语言美感的熏陶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
民间童谣游戏的发展传承策略
社会教育传承。社会教育传承是有益人的身心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旨在培养民间文化传承人。当前,通过社区群体和师徒之间的传承,可以有效实施社会教育传承。一方面,我们可以在社区群体中展示、教授和创作民间传统童谣作品,例如在社区聚会、赶集和年会等各种重要场合。这将有助于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帮助当地民众了解民间口头文化和传统民俗。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师徒制培养专门的民间传统童谣传承人,这有助于延续地方文化的历史和价值。
家庭教育传承。童谣最初由家庭成员流传,是家庭演唱的重要元素。通过社会宣传,鼓励年轻父母与孩子进行方言童谣念唱,促进亲子互动。孩子与父母一同诵读童谣,通过亲子游戏等互动方式,感受亲情与互动,学习分享与传递,领悟语言的美妙和生活的充实幸福。同时,父母也可以透过亲子童谣活动,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和支持,为孩子呈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场景。家庭是童谣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童谣也是亲子互动的最佳元素,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学校教育传承。学校是儿童教育的重要场所,为了更好地发掘和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童谣角度出发,提出幼儿园课程和小学课程的融合方案。具体措施包括:幼儿园童谣引导活动方案设计、家校合作、数字化童谣等。同时,制定地方民间童谣与幼儿园课程融合实施方案,开展“民间童谣进幼儿园”活动,包括民间童谣创编比赛、民间童谣朗诵比赛等多项项目,全面实现学校民间传统童谣演述场域的再建。
总的来说,民间传统童谣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活跃形式,与所表达的民俗文化场景密不可分。文化机构应注重推动新兴的民俗文化场景,以期使民间传统童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以焕发生机,进一步充实民间文化宝库。
(作者:黄文敏,硕士研究生,副教授,桂林学院人文学院)
基金项目:2022年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研学实践教育与劳动教育专项课题《文化传承导向下“桂林方言童谣寻根之旅”研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2ZJY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