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热推荐:解决“最缺工”职业招工难需要过“三关”


(资料图)

熊丙奇

11月1日,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公布“2022年第三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营销员、车工、餐厅服务员、快递员、保洁员位列排行前五。报告显示,与二季度相比,制造业缺工状况持续,技术工种岗位缺工较为突出。铆工、锻造工、模具工等职业新进排行,车工、焊工位列排行前十,电机制造工、仪器仪表制造工、汽车生产线操作工等缺工程度较二季度有所增加。

此前,国家统计局于10月2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6%,其中,6-24岁人口、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7.9%、4.7%。一边是年轻人失业率高企,一边是部分职业严重缺工,这体现了结构性就业矛盾问题,即“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必须在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以及职业建设上做文章。总体看来,当前“最缺工”的职业,大多属于基层技能、劳务服务岗位,对求职者而言,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工资待遇不高,因而职业吸引力不强。其中,有些职业门槛不高,不要求求职者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只需进行适当的培训就可以上岗,所以只需多花一些时间招聘,就能完成招工任务。而有的职业要求求职者掌握专业技能,就是花时间招聘,也很难完成招工任务。解决这些“最缺工”职业的招工用人问题,要攻克三关。

一是“培养关”。我国并非没有培养这些职业人才的专业,事实上,中职、高职院校都设置了相关的专业。当前存在的问题是,职业院校不安于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定位,中职与高职都存在以学历为导向的办学倾向。这也就导致相关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供给不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是引导职业院校安于职业教育定位,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只有把职业教育建设为与普通教育平等的类型教育,才能解决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

二是“择业关”。去年年底,《中国青年报》教育科学部向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意向。问卷结果显示,超六成职校学生不愿当蓝领。这就涉及学生的择业观念问题与制造业技能职业的吸引力问题。转变学生的择业观,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少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告诫学生要“先就业,再择业”,不能眼高手低。但学生有自己的择业规划,而且受其长期以来所接受的职业价值观的影响颇深。在一些年轻人中,存在“以进工厂为耻”的劳动价值观,这造成技能职业的招工难。

三是“发展关”。大部分“最缺工”职业,也是发展空间有限的职业。要解决招工难问题,就需要认真分析为什么“缺工”的原因,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新增城镇就业人员超八成有大专学历,如果不对一些传统行业职业进行升级换代,哪怕就是年轻人选择,也会有“高学历低就业”的失落感。要结合高等教育普及化所带来的就业人员学历与能力的变化,加强传统行业职业建设,为这些职业赋予新的内涵,提高这些职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