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热闻】报告:专业救助组织介入有利于解决社区流浪猫矛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若一)8月7日,它基金与山东大学动物保护研究中心共同发布《城市社区(流浪)猫的社会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社区流浪猫的生存、管理,居民对社区猫流浪问题及管理措施的态度和认知等情况进行了调查。报告显示,在流浪动物管理问题上,人们普遍拥护非暴力的解决方式,但当基层社区管理机构对社区流浪猫类采取驱逐或禁止投喂的措施后,易导致矛盾的二次激化,相关专业救助组织或个人的介入则有利于推动建立此类矛盾的常态化应对机制。

它基金执行秘书长方丹介绍,我国目前每年新增超过千万只流浪动物,其中却只有不到2%能够最终被救助——而造成它们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则包括遗弃、丢失、无限繁殖、主人缺乏责任感、法律缺位等等人为因素。

这份报告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在流浪动物管理问题上,人们普遍拥护非暴力的解决方式。有64.56%的受访人群表示愿意在社区中见到社区流浪猫,但希望能得到一定的管理;有72.89%的人排斥捕杀手段;在反对捕杀的人中,82.8%的人将“过于残忍”列为首要原因。45.25%的人报告曾救助过社区流浪猫(包括投喂和远程资助)。

面对社区中存在的人与猫的矛盾,山东大学动物保护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张梓琳指出,当基层社区管理机构面对投诉压力,缺乏对社区流浪猫问题的认知或求助渠道时,往往会采取驱逐或禁止投喂的措施,但这种行为会导致矛盾的二次激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关专业救助组织或个人的介入有利于推动社区流浪猫矛盾常态化应对机制的建立:即通过抓捕、绝育、放归的方式控制社区流浪猫数量。

报告显示,民间救助组织与个人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逐渐从末端救助向前端管理转移,从纯粹的民间救助向基层自治转移:以志愿督导不文明养犬现象、宣传文明养宠作为切入点,通过社区社会组织的身份参与社区动物(包括社区猫)管理,有效缓解社区矛盾,分担行政执法压力。

此外,针对本次研究中对于猫的定义,山东大学动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郭鹏指出,猫与人类以及人居环境中的其他动物有悠久的共生历史,称其为“社区猫”则意味着承认这种共生关系,承认它们在城市生态中可能发挥的积极影响,并正视相关的生态与社会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城市管理的优化及生态繁荣。本次研究正是在这样的动机下开展,意图为相关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依据。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