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轮收储后猪价不涨反跌,第三轮收储启动如何影响猪企股价?
随着国内猪粮比连续三周处于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启动年内第三批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并指导各地加快收储。
本轮猪周期正处于周期下行阶段。2022年春节以后,猪肉消费进入淡季,猪源充足导致猪价持续阴跌。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下降42.0%。进入3月,猪价下跌速度有所加快。截至3月15日,全国外三元生猪价格报12.15元/公斤,是自去年10月中旬以来的新低。
年内第三次收储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3月7日~3月11日当周,全国平均猪粮比价为4.75∶1,连续三周处于《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确定的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
这是发改委启动的2022年第三批冻猪肉收储,两轮收储虽如期实施,但在整体猪源供给充沛的情形下,猪价未能止跌。
中国养猪网数据显示,2月11日,全国外三元猪价年内首次跌破13元/公斤,其间有过两次冻肉收储,但猪价仍延续下跌态势,全行业陷入重度亏损状态已超一个月。根据农产品网数据统计,本周自繁自养周均亏损 491.71元/头。
以龙头股牧原股份(002714.SZ)为例,公司3月份在接受调研时表示,现阶段成本在15元/公斤左右,公司以阶段性达成13元/公斤的完全成本为2022年成本下降的奋斗目标。这意味着近一个月以来,牧原股份销售生猪至少亏损2元/公斤。
此外,近期饲料原料继续上涨,再次加重了养殖成本,导致自繁自养亏损继续加大。
在一位养殖行业分析师看来,猪价或将在年内维持“稳中有跌”的态势,上、下行空间都很有限。“两方面因素导致猪价持续阴跌,一是当前为国内猪肉消费淡季,且近期各地散发疫情导致需求出现进一步下滑态势。随着本轮疫情实现清零后,猪肉消费需求将回归应有水平。”该分析师对第一财经记者说,“主要问题在于生猪产能仍然远大于求,能繁母猪存栏环比预计仍将下行,但产能清出进程并不顺利。”
数据显示,2021年6月,能繁母猪存栏达到历史高点4560万头。按照正常生猪生长周期规律推算,2022年3到5月,生猪出栏量将达到阶段高点。“5月以后,猪价能否出现拐点还不明朗,仔猪亏损将导致能繁母猪去化加速。今年上半年,生猪出栏量整体较大,也是冻肉收储对猪价提振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之一。供给端看,养猪产能去化还将持续,未来行情走势主要看产能去化的时间长短和深度。”前述分析师说道。
从规模化养殖的上市猪企出栏量来看,大部分猪企在1-2月实现出栏同比增长。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公告发现,2022年1-2月出栏量从高到低前五名分别是牧原股份(783.1万头)、温氏股份(257.5万头)、新希望(227万头)、正邦科技(145.9万头)、中粮家佳康(76.1万头);出栏量同比增速从高到低前五名分别为:傲农生物(123%)、中粮家佳康(77%)、温氏股份(71%)、新希望(59%)、大北农(46%),正邦科技、天邦股份、唐人神的出栏量同比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机构扎堆调研头部猪企
尽管猪价持续探低,上市猪企的二级市场表现整体跑赢大盘。Wind数据显示,猪板块25只股年涨跌幅的平均值、中位数分别为-5.45%、-9.14%,跑赢红利指数以外的所有A股指数。
个股方面,傲农生物(603363.SH)、巨星农牧(603477.SH)、金新农(002548.SZ)今年以来涨幅均超过21%,领涨板块。截至3月15日收盘,温氏股份自底部反弹近55%;傲农生物自去年7月30日开启反弹以来,累计涨超138%。
当前看,周期下行阶段,猪价下跌空间有限,猪肉股的安全边际和股价活跃表现吸引众多机构调研。近日,温氏股份披露的机构调研信息显示,有128家机构于3月11日调研了公司,高瓴资本、淡水泉、广发基金、嘉实基金、华夏基金等头部投资机构、公募基金均在列。
调研中,温氏股份对猪价及周期走势作出预测。公司称,2022年上半年猪价维持在较低位置,行业产能去化加快。乐观估计,2022年三季度后猪价有可能进入下一轮周期的上行通道;悲观估计,2022年仍处于社会平均盈亏平衡线位置,可能需要2023年才能进入下一轮周期的上行通道。
唐人神也在近日迎来广发基金、国海证券的调研。公司表示,2022~2024年生猪出栏预计分别为200万头、350万头、500万头;在出栏节奏方面,预计2022年上半年约80万头,下半年约120万头。
3月初,65家机构对傲农生物进行了调研。今年以来,傲农生物领涨生猪板块,累计涨幅高达42.44%,总市值124亿元。公司表示,目前现金流相对紧张,定增相关工作正在全力推进中,预计2022年出栏量约为600万头,仔猪生产成本和自繁自养成本控制仍是首要目标之一。
“粮价上涨推动养猪成本上升,成本上升叠加猪价低迷,全行业亏损幅度扩大,企业资金链进一步紧张。在上市猪企出栏增速同比上升的情形下,年内第三次冻肉收储对猪价提振或难有明显效果。另一方面来看,越是亏损,产能清出的意愿越是强。”前述分析师补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