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最美“青绿”全国巡演再启动,国潮舞剧的爆款秘诀
虎年大年初一上午,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杭州站刚开票,三场演出票在七分钟内全部售罄。2022年3月至2023年1月,《只此青绿》开启第二轮全国巡演,将在40个城市演出120余场,“青绿美学”再次火热启程。
“‘青绿’作为舞蹈项目火到现在这个程度,是我们没有想到的。”负责《只此青绿》全国巡演运营的北京四海一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于婷婷告诉第一财经,央视春晚之前,《只此青绿》就是国内舞台上的爆款,其首轮巡演在128天内走遍全国18座城市,51场演出均一票难求。
随着《只此青绿》登上B站跨年晚会,又上了央视春晚,它实现层层破圈,成为热搜话题突破4.2亿的现象级作品。
中国传统文化与非遗文化正通过不同的舞台艺术传递到世界。无论是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东方式浪漫,还是春晚舞台上一抹“青绿”带来的视觉震撼,都成为文化热点。
纵观去年国内舞台上的新老爆款,几乎都是舞蹈,且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题材。从《只此青绿》到《五星出东方》《李白》《昭君出塞》《红楼梦》等,在圈内都有口皆碑。
但“青绿”所引发的可谓全民热潮。在社交网络上,一位来自巴黎的网友感叹,“中国古代的艺术品竟然复活了”。舞者锋利的眉眼,绛唇高髻,以及每一次利落的甩袖,都让国外观众由现代舞蹈感受到旷古华夏气韵。
“我们赶上了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大时代。”《只此青绿》编剧徐珺蕊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说,主创团队所在的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是国家级艺术院团,因此她们选择用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来进行创作,不仅是倡导传统文化的回归,也是一次弘扬传统文化的实践,“其实传统文化基因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用作品唤醒了大家心底的情感共鸣”。
《只此青绿》导演周莉亚则感受到这一代年轻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去年,她随着《只此青绿》的每一站巡演走遍全国,发现有很多年轻人会穿着汉服走进剧场。相比过去一代观众纯粹接受的状态,现在的观众则有很强的参与意愿。
日前,央视在网上发起“青绿二次创作”的话题,无数网友贡献灵感,从绘画、沙画、美妆、模仿“青绿”舞蹈等各个角度贡献创意。
“这一届网友太有才华,他们像是拿着放大镜在考证这部作品的每一个道具、每一个手势、每一套服装,从各自的专业角度跟《只此青绿》实现梦幻联动。”徐珺蕊感叹,因为观众的热烈互动,《只此青绿》沿袭出了新的生命。
“眼存山河”
《只此青绿》的导演周莉亚、韩真与编剧徐珺蕊是老搭档了。三位主创想做一部传统文化的作品时,几乎同时说出了《千里江山图》的名字。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传世的唯一作品。2017年,这幅11.9米的长卷首次在故宫展出时,周莉亚和韩真排了几小时的队,但观看时间仅几分钟。画中峰峦起伏绵延,江河烟波浩淼,都铭刻在她们心中。
向传统文化致敬,是主创团队最初的初心。徐珺蕊认为,舞剧没有台词,与绘画艺术有着天然的链接,用舞蹈来呈现《千里江山图》的唯美意境,再合适不过。
但创作之难,超乎她们想象。仅编剧层面,徐珺蕊就五易其稿。王希孟的生平没有存世素材,要在舞台上讲一个天才画家的故事、制造矛盾冲突和跌宕人生,是可以成立的,却不是编剧想要的,“我们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也不甘心随便嫁接这样一个故事”。
徐珺蕊将《只此青绿》分成七个篇章,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每一幕都呈现中国非遗文化精髓,用一位当代的展卷人与千年之前的王希孟“对话”。
穿越的时空,诗意的表达,在舞台上的呈现是缓慢内敛的,更强调人物内心逻辑。韩真认为,《千里江山图》的魅力在于其大写意,画中的青绿节奏感,让她感受到舞蹈的韵律,如果每一位舞者化为一抹色彩,《千里江山图》就能在舞台上活起来。
历时八个月的创作,主创团队不断构思人物与画作之间的关系。为展示宋画传统中的“青绿法”,徐珺蕊设置了“青绿”这个角色,“青绿就像中国画里的山石,剧中诗化的意象”。这个创意灵感来自该剧文博顾问、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王中旭的一次经历——在给《千里江山图》拍照时,王中旭发现青绿颜料在幽暗光线发出宝石般的光芒。
徐珺蕊想象,青绿颜料静待画中千年,其形貌最终化成了山河,青绿本身也是有生命的。《只此青绿》的“入画”章节,王希孟终于寻到他的青绿,这一情节,让很多观众感触落泪。
编导组查阅了大量关于宋代的文化历史资料,仔细研究宋画中古人的形态,以舞蹈呈现宋人略微佝背的仪态。领舞孟庆旸所演绎的“青绿”,成了海外网友赞叹不已的角色,舞者缓慢的90度后弯让他们觉得难以置信,甚至从快速舞动的步伐中感受到中国武术的精髓。
韩真跟舞者强调,她们的眉眼中不能有小女子的娇羞,而是要“眼存山河”,“青绿是自然的化身,是文化的化身,也是人与时空的桥梁”。
“纸保千年,绢保八百”,从这个维度,徐珺蕊想把文物背后的工艺人和文博工作者纳入舞台。团队为此邀请了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排练厅,亲自为演员进行非遗工艺指导。就连演出所用的丝绢、毛笔、模具等,几乎都是非遗传承人提供的。在舞台上呈现一幅画背后的颜料制作、制墨、制笔、织绢等工艺。
“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汇山河”,徐珺蕊认为,舞台要让观众体会到精准、高级而不冗杂,必须做好“减法”,这相当于中国美学追求的留白,“我们在看了大量诗词、宋代绘画,请教了专家之后,提炼出这种淡雅的意境,这不是刻意创造的语汇”。
国潮舞台成爆款的秘密
《只此青绿》2020年刚立项时,仅凭该剧两位导演周莉亚、韩真及主创的名单,四海一家选择联合出品,并认购了50余场演出进行全国巡演。
“我们在这部剧只有一个名字和主创名单的时候就介入了。”于婷婷坦言,一般舞蹈项目会以主演舞者作为焦点来吸引舞迷,但这部剧他们看中的恰恰是两位导演之前的口碑——早在2019年,周莉亚、韩真合作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就曾摘下“文华大奖”和五个一工程奖,迄今已上演400场。同时作为票房保障的,还有其他主创的实力及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品牌效应。
四海一家曾引进制作过《妈妈咪呀!》《猫》等现象级音乐剧,对这家文化演出公司来说,“内容为王”始终是秉持的成功法则。但谁也不能预测一部新作品的命运。
2021年,《只此青绿》上海站开始售票,于婷婷手上什么资料都没有,推广素材只有一张海报,以及《千里江山图》本身的话题度。第一周,该剧只卖出20万元票房,压力颇大。
“虽然我们有很多经验,但真正为《只此青绿》第一波造势的,是人民网发布剧目定妆照,一篇文章的阅读量就到了10万+。”于婷婷认为,新作品的初期宣传营销很重要,否则再好的项目也会沉寂无声。之后,一系列有步骤的营销推广上线,剧照陆续曝光,导演、编剧接受采访,策划线下粉丝见面会,加上国家大剧院首演后口碑发酵,票房开始飞速上升。
《只此青绿》背后的出品方为故宫博物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方则是域上和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北京四海一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几家机构分别从历史专业性、演出品质、宣传推广、策划营销等方向,为作品提供全方位助力。
一部新作首演后,导演通常不会再跟进巡演,但两位导演始终跟着该剧巡演之路。周莉亚说,从首演到巡演的过程中,创作团队不断收集观众的评论和反馈,进行修改和调整,保障每一站品质,口碑不断升级。用她的话说,《只此青绿》没有最终版本,“只有最好的版本”。
在全国疫情不断反复,演出不得不“看天吃饭”的情况下,《只此青绿》不断创造票房奇迹。2021年11月,该剧面临哈尔滨站及南京站演出因疫情延期,杭州站临时加演,开票到开演仅一周时间,门票却一天售罄。到了二轮巡演,在商业演出项目销售并不理想的东北城市,《只此青绿》的门票也是半小时售罄。
去年的50场巡演,于婷婷看了十多场。她认为,疫情也是“加速器”,因为同期的演出市场上没有海外项目的竞争,国内观众又有精神消费和审美的需求,《只此青绿》的票房火热可谓天时地利。到了春晚,社会效益抵达顶峰。
四海一家曾做过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孔子》《舞动经典》的演出运营,这些都是口碑票房俱佳的作品。其中,《永不消逝的电波》2021年北京站连演14场票房近千万元,群舞片段《渔光曲》也曾上过2020年春晚,同样是两位导演的代表作。
以前的舞剧票房再好,也是基于舞蹈爱好者的“小众狂欢”。“青绿”的大众化效应,既来自B站、春晚的传播发酵,更因为整个时代对于这类传统文化作品的需求。
“‘青绿’的火,跟冬奥会开幕式的二十四节气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都踩在了文化自信、文化精髓的脉搏上,东方的审美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具有世界性的。”于婷婷说,目前他们已经接到不少来自欧洲、英美的机构问询,希望《只此青绿》能到海外演出。
徐珺蕊希望那些喜欢“青绿”的观众能到剧场去看《只此青绿》全剧,得到更沉浸、更丰富完整的观剧体验。对团队来说,《只此青绿》的火是双刃剑,他们需要更加谨慎地打磨作品,满足观众极高的期待,踏上新的征程——对于一个每次巡演多达80多人的庞大团队而言,二轮巡演承担着观众期待,也考验作战能力。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以往都是以大型晚会为主,大规模的商业巡演对这支“国家队”来说,还是首次。
另一个趋势是,传统文化势必会成为舞台创作的新风潮。“现在有大批传统文化的舞台作品已经在路上了,我们非常期待看到这样的现象。每个人都是浪花,越来越多的人跟我们并肩前行,一定会形成舞台上的文化复兴浪潮。”徐珺蕊说。
(本文图片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提供,摄影/王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