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4个都市圈:6个已成熟,广州、上海都市圈领跑

近年来,都市圈建设如火如荼,成为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

由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组编的《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21》(下称“报告”)日前正式出版。报告显示,从2021年都市圈综合发展质量评价得分来看,我国都市圈发展水平的三个层级依然分明,可分为成熟型、发展型、培育型三类。

其中成熟型都市圈有6个,包括广州都市圈、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北京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各项得分较为均衡,总体得分与其他类型都市圈有明显断层。

报告分析,成熟型都市圈经济总量大,发展质量高,总体发展水平领先于其他都市圈。跨区域合作经验丰富,同城化水平较高,都市圈内人流、资金流、物流等基本形成网络化结构,都市圈内城市间相互联系紧密,体现出都市圈整体发展质量更好,已从单中心的辐射带动发展模式转向都市圈内协同发展模式。

其中,上海都市圈和广州都市圈作为我国发育程度最高的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极核,在所有都市圈中处于领先地位。

上海是整个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发展和转型带动作用非常强。在上海的带动下,苏州、南通、嘉兴等周边城市近年来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2020年末,苏州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9772家,逼近1万家,名列四大一线城市之后,位居全国第五,在总量上已经日益逼近广州。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分析,苏州背靠上海,接受上海的溢出效应十分显著。不论是早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还是在近年来苏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上海的服务和辐射带动作用对它都十分关键。

广州都市圈的内部联系十分紧密,是全国跨城通勤人数最多的都市圈之一。2021年8月,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的《2020年广州市交通发展年报》显示,在广东各城市的城际间出行需求中,广佛之间每日的出行需求为176.3万人次,高居第一。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分析,广州和佛山中心市区距离非常近,城区已经完全无缝对接,而且有多个连接点,包括番禺与佛山北滘、陈村的连接等。历史上广佛之间的经贸、人员往来就十分密切,同城化的步伐也走在全国前列。

报告指出,对于成熟型都市圈的中心城市而言,其辐射带动能力不仅体现在与都市圈内部其他城市的联系度,更体现在全国尺度的要素流动现象。同时,这些都市圈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列,一些次中心城市的崛起使得都市圈整体呈现均衡的多核发展态势。

根据报告,本次研究识别出的34个都市圈中,有3个地区内的9个都市圈范围已经相互重叠、连片发展,整体发育程度较高,发展动力强劲,形成了都市连绵区。这3个都市连绵区分别是由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组成的长三角都市连绵区,由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组成的珠三角都市连绵区,以及由北京都市圈、天津都市圈组成的首都都市圈区域。

相比成熟型都市圈,发展型都市圈共计17个,多处于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与成熟型都市圈相比仍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发展型都市圈综合发展质量评价得分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大多数都市圈处于加快一体化建设、提升发展质量的阶段。

以武汉都市圈为例,报告指出,武汉都市圈存在武汉功能层级一家独大,网络结构单薄;中心城市对都市圈发展支撑不足,区域间竞争压力依然存在等问题。

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彭智敏对第一财经分析,城市圈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中心,关键是中心城市如何带动周边发展的问题,要让周边的中小城市也能利益共享,让他们也尝到甜头。近年来,武汉也在转型升级、腾笼换鸟,把一些产业转移到周边城市。尤其是疫情后,武汉与周边城市的合理分工、错位发展在深化,形成研发、招商引资等环节在武汉,转化生产在周边,形成比较错位的格局,武汉城市圈的凝聚力也在增强。

相比之下,培育型都市圈大多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中心城市处于发展集聚阶段,都市圈发展建设重点仍在经济实力培育和中心城市能级提升。培育型都市圈数量占全国都市圈数量近1/3,而常住人口总数仅占全国都市圈的10.42%,GDP占全国都市圈的8.31%。

需要说明的是,本报告中都市圈范围识别沿用《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8》中采用的方法,即以人口规模和国家战略需求为标准选取中心城市,以人口密度和与中心城市联系度为标准确定都市圈范围。为更好地促进都市圈相关理论、政策与实践的有效衔接,对所有已公开发展规划或支持政策的都市圈,即成都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南昌都市圈、福州都市圈、银川都市圈等,本研究采用官方划定的都市圈实体地域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