憧憬千亿产值 湖北仙桃精织一块口罩布

湖北仙桃,中国最大的无纺布生产基地与世界第一口罩生产基地,口罩现产能达到10亿片/日。防疫三年,仙桃发展口罩产业由小到大,由被动变主动,由企业自发到政产学研联动,已形成一条包含原料、辅料、制品、加工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

近日,在全球非织造布技术创新峰会期间,湖北省仙桃市副市长颜志超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截至目前,仙桃市聚集的非织造制品企业已超2000家,年产值近500亿元人民币。仙桃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做强特色产业,打造非织造布特色小镇,到2025年,包括口罩在内的非织造布总产值达1000亿元。

一夜暴富的口罩城

“纺布产业看中国,中国看仙桃”,仙桃是我国最大的一次性口罩生产基地。但一直以来,口罩并不是普通民众的生活必需品,相关产业也受到市场需求的限制一直发展不起来。直到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武汉爆发,口罩、防护服一度极其短缺,让湖北仙桃的口罩产业走向前台。

这其中,当属仙桃彭场镇最为“耀眼”。这个面积不足武汉2%、常住人口不到武汉1%的乡镇,生产出全中国60%的无纺布产品,供应了全国80%的防护用品,占据全球四分之一的熔喷布市场份额。

武汉疫情严峻时期,彭场镇上满街都是 “点焊机配件”、“鼻梁筋辅料” 的招牌。家家户户都有点焊机,从无纺布作坊进些口罩片就能生产口罩了。由于市场供不应求,口罩价格一度从疫情前的最低每片0.05元,暴涨二三十倍。

“十年打工一场空,半年口罩成富翁。镇上做口罩的人都发了财。”当地知情人称,一片一次性医用口罩,从出厂到戴在普通人脸上,“倒爷”能从中赚到1~2元,月入千万元不是梦。口罩原材料也水涨船高,一吨熔喷布的价格从3万涨到60多万;一台出厂价25万元左右的打片机,卖到彭场镇可加价到40万元,还一机难求。

涨得快,跌得也很快。到4月中旬,点焊机已从高峰期的2.5万元跌至5000元左右,彭场镇上的口罩作坊利润也不及高峰期的10%,一次短暂造富的魔幻之旅随之结束。

“精织”一块口罩布

虽然一夜暴富不可持续,但经历一场疫情后,口罩已然成为每个人守护健康的必需品。如何把这片小小的口罩做成大产业,仙桃人开始在口罩产业的产能升级、结构升级、品牌升级上下功夫。

作为全国最大的非织造制品基地,仙桃全市一年可产出90万吨非织造制品,产值可达近500亿元人民币。据湖北省非织造布技术创新中心的数据统计,仅在口罩生产这一环节中,仙桃的日产能约可达到10亿片。

高产能解决了国内外与日俱增的口罩需求,但大量的口罩使用带来的环境破坏和污染问题,也成为全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据统计,在疫情防控期间,全球每月需要使用和丢弃1290亿个口罩,75%的废弃口罩会进入填埋场或海洋,而这些口罩需要长达450年的时间才能分解。仅2020年就有约15.6亿个口罩流入海洋,带来4680吨至6240吨的海洋塑料污染。

作为全国重要的无纺布生产基地,仙桃在口罩产业加快技术升级方面担任着重要角色。

仙桃市科技局局长何莉芬表示,为鼓励更多企业加入到口罩产品的科技创新中来,政府部门积极建立产学研机制,搭建公共技术创新平台,牵头成立湖北省非织造布技术创新中心以及创新联盟。目前,已有20多家创新联盟的成员企业累计获取非织造制品相关专利超过30个。比如纳米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微纳米纤维以及石墨烯材料都运用到了口罩原材料的创新研发中,不仅提高了口罩的含金量,更有效减少了口罩的废弃率。

除了通过技术创新推动非织造布产业升级外,颜志超还透露,仙桃还在积极创建4个基地(国家应急防护物资储备基地、国家非织造布原料供应基地、国家非织造布生产基地、国家非织造布装备制造基地)以及2个中心(建设国家级的非织造布质量检测中心、国家级的非织造布技术创新中心),力争在“十四五”末,仙桃全市非织造布产业产值规模达1000亿元,规上企业达200家,年出口额60亿美元,创税40亿元,培育知名品牌20个以上,建成世界级的非织造布生产基地。

关键词: 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