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疫情防控末端:启动三级应急响应,医废处置能力翻倍
上海市疫情防控区域有了新的划分。近日,根据阶段性筛查结果,上海市动态调整了“三区”划定,新划定封控区16650个,涉及1187.8万人;管控区13304个,涉及448万人;防范区28075个,涉及785.6万人。
“三区”的变动,加上方舱、隔离点、医疗机构的调整,直接影响到疫情防控的末端环节——医疗废物(下称“医废”)的处置情况。
3月以来,医废的不断增多,使得收集、运输、处置全流程都面临着巨大压力。作为上海医疗废物处置的重要力量,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城投))下属上海环境3月11日立即启动医疗废物处置二级应急响应,并于3月24日启动了医疗废物收运处置三级应急响应。
应急状态下,上海城投旗下医废处置团队不断扩充收运人员,各方协同奋战在抗疫一线,迅速提升了整体医废处置效率。
医废产量猛增
近期,随着上海市集中隔离点、方舱数量的增多,各点产生的生活垃圾需要作为医疗废物进行处理处置,直接导致产废总量激增。上海城投相关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最近产废量连日创新高,4月15日,实际收运量超过1100吨/天,是疫情爆发前300吨/天的3倍多。
医废收运环节成为当前医废处置全流程中的难点。在启动医疗废物收运三级应急响应后,由于各收运点位较分散、垃圾数量各有差异,且同时要实现“24小时动态清零”,在这样的背景下,实际上对上海城投原先的医废物流收运体系提出了较大挑战。
“在源头做好垃圾的分类、包装、消杀、贮存、上送等管理环节后,大型方舱或隔离点会运用大型器械进行垃圾收运,小点位、分散点位使用公司自有的医废车辆进行医废收运。”上海城投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疫情后,会根据最新情况实时动态调整收运处置方案。
能够迅速调整方案离不开背后详细的数据支撑。所有一线涉疫垃圾的动态变化,上海城投的一线工作人员会专门进行数据信息统计,及时根据各区医废量、收运工作情况及产废机构收运需求,每天上报各类表格、各项疫情防控数据分析及动态研判报告,实时更新收运方案,优化运力,从而提升整体的收运处置效率。
据了解,上海城投收运环节的一级响应是连续三天医废产生量超过370吨/天,二级则是450吨/天,三级为555吨/天。医疗废物处置二级响应是指医废连续三天产生量超过370吨/天,三级响应是医废产生量超过555吨/天时启动。
仅3月11日至3月17日期间,上海城投累计处置涉疫垃圾3015吨,其中应急处置涉疫垃圾1074吨,当时的处置能力就已经大大超过了医疗废物处置二级响应的370吨/天的标准。
应急处置日均超千吨
相比2020年的疫情,此轮疫情上海的医废处置工作吸取过往经验,建立了更为完善的应急收运/处置体系。自3月12日起,医废处置团队所有员工就开始集中居住,在一线抗疫。
正常情况下,区域的医疗废物产生量与该区域的医疗发达程度和医废处置能力呈正比。所以,上海的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一直排在全国前列,多年前就形成了“南北加一岛”的医疗废物处置布局。“南北加一岛”指的是嘉定区的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公司(北),浦东新区老港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南),以及崇明岛永程固废处置改造项目(岛)。
3月30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二级巡视员任菊萍介绍,上海已建成3座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总能力为392吨/天;并在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配套建设了医疗废物的自行处置设施,能力为12吨/天。另外,以生活垃圾焚烧设施作为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的依托,应急处置能力超过1000吨/天。
目前,上海市收运处置的医疗废物主要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发热门诊、集中隔离收治点等产生的涉疫垃圾,第二类是集中隔离点生活垃圾,第三类是常规医疗废物。3月29日,全上海市共处置医疗废物544吨,其中涉疫垃圾占10%,集中隔离点垃圾占48%。
集中隔离收治点产生的涉疫垃圾,必须双层包装、分层封扎后,放入指定的周转箱,再由医疗废物集中收运处置单位按照专人、专车、专线收运,运送到集中焚烧处置设施,做到“日产日清”。
截至4月21日,上海环境承担的涉疫清运任务已覆盖了全上海市6700余家医疗机构,39个定点医院、185个方舱医院、76个集中隔离点,加上10个港口集中居住点以及虹桥机场、浦东机场、上海港国际航行船舶的涉疫垃圾收运处置,日均处置量达1130吨。“在各个部门的协同下,上海城投下属几家生活垃圾焚烧厂协助进行应急处置,三级响应情况下,收运处置量可超1400吨/天。”上述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