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此轮疫情已累计开展13轮核酸,高频次检测后续工作要跟进

核酸检测是判断新冠病毒感染的金标准,是疫情防控最有效和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于早期发现和控制传染源具有关键的作用。

疫情发生以来,我国一直在提升这项核心能力。自3月10日起,上海已累计进行了13轮核酸检测,检测超2亿人次。

那么高频次的核酸检测是否有必要?对此,4月17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检验实验中心主任高春芳在上海疫情防控发布会上表示:“高频次、重复多次的检测非常必要。”

高春芳解释了三大原因。“核酸检测是感染性疾病中病原体检测鉴定高精准有效的方法。”她表示,“我们之所以要高频次开展核酸检测,首先是因为任何感染性疾病都有一定潜伏期,而且潜伏期长短存在一定个体差异。”

其次,从检测技术来说有窗口期的概念。“病毒感染后在体内有一个增长复制过程,感染初期病毒载量太低,受限于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可能无法发现阳性,存在一定的漏检。”高春芳解释称,“在感染初期不一定能够检测到阳性结果,通过反复多次检测,可以增加阳性发现几率,及时发现阳性。”

第三个原因是取样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取样差异。“这种差异包括采样部位、深浅、采集的分泌物量的多少等。因此重复多次采样检测可弥补采样误差可能带来的假阴性影响。”她说道。

高春芳还表示,反复多次检测是临床病原体确认的常规做法,例如临床对于尿路感染、血路感染等其他感染性疾病,也通常需要多次培养(三次以上)检测,以确认阳性病原体,实现精准治疗。

“目前的形势下,重复检测对锁定无症状、阳性很有必要。”高春芳表示,“通过人群核酸检测,可以尽早发现病例,尤其是无症状感染者,查明并锁定风险区域和重点人群,及时采取针对性管控措施,阻断疫情扩散。”

一位长期从事病原检测相关工作的研究人员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实施大规模核酸检测的同时,后续的转运和消杀工作也应及时跟进。

截至目前,全国有1.31万家医疗卫生机构具备检测能力;核酸检测能力达到5165万管/天,有近15万技术人员从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共批准上市了37个核酸检测试剂;全国普遍达到6小时以内出结果。

自4月4日起,上海市已开展多轮全市范围的核酸检测,优化核酸检测频次和防漏采措施,检测人员从标本接收、信息核对、标本编号、核酸提取、扩增分析,到结果判读、上传结果,力求所做的每一个步骤既保质量又抢时间。

据介绍,我国高度重视核酸检测全流程质量的把控,先后印发了一系列重要文件细化、规范化核酸检测工作,采取一系列举措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结果报告及时有效,例如将医疗机构、疾控中心、第三方实验室等各类核酸检测机构纳入质控、质评体系统一管理;进一步优化流程,提升核酸检测质量和效率。

核酸检测是落实“四早”要求的关键举措,做好做实“应检尽检,愿检尽检”,既需要各地区各部门始终高度重视核酸检测能力建设,也需要大家积极主动的配合,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才有底气不惧疫情,守好抗疫防线。